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难道不是证明,沙皇敢保证,那位令人敬畏的伯爵一定会善待他的奴隶,而他们的奴隶在酒足饭饱之余必然会谨记帝国的恩德,据说一群革命党竟想推翻帝国,这实在令人恶心,那些吃饱了的家伙简直就是一群忘恩负义之徒。
农奴们只是失去了自由,只不过是帝国需要聚集起来工作而已,他们同样是帝国的子民,不,他们当然不算是子民,按法律来说他们只是畜生,好吧,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帝国的畜生,难道不会为了沙皇的荣光,为了帝国的亨远而鼓足勇气吗?
尤登尼齐将军实在是太危言耸听了,或许会有人处在悲惨之中,世界上哪里都没有事事顺利的人,但是,绝大多数人仍然是愿意为帝国效忠的。
尼古拉沙皇这样想着,更是坚定了信心,军饷他是拨付不出双倍的,减半或许还有可能,帝国正处在困难时期,士兵们当然会体谅帝国的难处。
尤登尼齐失望而去,他明白,他踏上了不归路,整个俄罗斯都踏上了不归路,用奴隶去和新式的军队打仗,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笑话吗?不过,尤登尼齐感到庆幸的是,帝国至少只是会被新国打败,大不了割让土地,无条件投降,最多让沙皇和贵族们出一点血,当然,也有可能出很多的血,这也总比革命要好,尤登尼齐深刻的了解俄罗斯的社会,他明白,这个帝国早已处在火山口上,矛盾根本就无法化解,一旦发生革命,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报复,那些压抑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奴隶,还有那些处于悲惨中的贫民,将会以最残忍的手段来报复他们曾经的老爷们。
“好吧,整装出发吧。”尤登尼齐已经不再考虑任何事了,他要做的,就是去体面的结束战争,虽然明知这是失败的。V!~!
..
第二百三十章:万炮齐发
1902年的春天。WWw。新年刚刚过去,这是全世界所有人都在谨记的日期,因为在这一天,东方两大陆军帝国终于正式开战了。
五十万新军向东亚出发,而后,百万新军出现在蒙古、辽东一线,战争既然已经开始,就不会轻易结束,中亚的俄军已经开始组织抵抗,十几万俄军被赋予了这个重任,他们的目标是保住阿富汗和东巴基斯坦,稳固住这条通往次大陆的重要通道。
中亚的俄军将军捏诺夫此时已焦头烂额,能够组织起来的兵力最多十三万,其余的部队大多还在德里一线,让他去抵抗五十万新军,这无异于是痴人说梦,虽然统帅部下达的命令是让他坚持三个月,只要拿下了德里,印度的俄军将会回师救援,不过很快,捏诺夫便明白别说是三个月。就是一个月他也守不下去。
瓦罕走廊原本籍籍无名,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可是这条中亚与新国新疆地区接壤的区域此刻却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瓦罕走廊的地形非常奇特,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与塔吉克斯坦相邻,南傍兴都库什山脉东段与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中国新疆。
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最宽处约75公里。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
瓦罕走廊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归来后著有《佛国记》。法显在书中描述经过葱岭的路程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启程赴天竺那烂陀寺,途中经过瓦罕走廊,而后在公元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到了前清时期,由于沙俄的侵略扩张,清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发生争端。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因而这条走廊被纳入英俄范围。
为了抵御新军,捏诺夫命令四个师在这里建筑最新的防线,并且建筑了许多的工事,捏诺夫的主意是,在这个狭长的部位与新军决战,借用工事进行防守,以拖延新军进入中亚的时间。
他的想法并没有错,在狭长的地带进行阻击确实能够延缓新军的速度,至少比在旷野决战要好的多,因此,为了稳固这条防线,他曾亲自视察了工事,并且准备了几个师团随时作为补充,在视察了工事之后,他甚至自信满满的给俄军统帅尤登尼齐去信道:“我有信心坚守三个月的时间,如果需要,我认为还可以再加三个月,瓦罕走廊将成为新军的噩梦。”
他的理由很充分,这条峡谷最窄小的区域只有一公里宽,很难展开大规模的作战。他只需要一个团,便可以牢牢的阻止几十万大军通过。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或许捏诺夫若是听到过这句成语,一定会深以为然。
不过他失算了,在那里,只用了短短三天的时间,数万新军便通过了这道屏障,不是三个月,是三天,当捏诺夫听到了这个消息,差点没有晕过去,怎么可能,新军是怎样做到的,几万俄军和坚固的工事,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原因很简单,俄国人太落伍了,他们甚至还在用克里木时期的武器,而新军却早已装备了最新式的火炮和步枪,新军的战术也相当的简单,先是一阵狂轰滥炸,随后一列列装甲车并肩向前开进,将废墟中的抵抗者一个个杀死,装甲车之后的步兵则作为补充,占领任何一寸土地。
这种装甲车当然与后世的装甲车不同,毕竟这个时代的技术并非发展到后世的地步,但是简易的装甲车却是有用的,用厚实的钢板组成一个钢铁堡垒,上面架设几门机枪。动力系统纵然不强,但是缓缓推过去,仍有极大的功效。
俄军的火枪大多较为落伍,如何射得穿这样的怪兽,而成千上百的新军步兵就跟在装甲车之后,徐图推进。
只用了三天时间,三天时间之内,守卫走廊的俄军不得不退出了这片区域,而随后,新军的主力立即进入巴德赫尚地区,寻求与俄军决一死战。
俄军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这里不是俄国,如果在俄国,当敌人进攻圣彼得堡或者莫斯科,他们尚且可以为了避其锋芒而退守后方的城市,或者散落到乡村去继续决战,可是这里是阿富汗,俄军只控制了主要的大城市,而阿富汗人的抵抗军却占领了大多数的山村,除了在大城市决战之外,俄军无路可走。
捏诺夫已经看到了时局的悲观,立即开始收拢兵力,将十几万俄军布防在喀布尔一线。
阿富汗历史悠久。喀布尔亦然。公元2世纪时,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著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提到的科芬,根据 喀布尔考证就是喀布尔。印度古经典《吠陀经》提到一个叫库拔的地方,梵文研究者认为就是今天的喀布尔。《波斯古经》也证实,库拔就是今天喀布尔所在的地方。中国《汉书》记载的叫高附的地方就是喀布尔。
喀布尔是著名的东西方通商要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2000多年前就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在信德语中,喀布尔意为贸易中枢。古代马其顿亚历山大皇帝和公元18世纪波斯帝王纳第尔沙赫均把这里作为穿越兴都库什山脉南下征服印度的军事要道。公元16世纪初,来自中亚的莫卧儿王朝创建者巴卑尔占领喀布尔。1773年杜兰尼王朝统一阿富汗后定都于此。
在这里,古老的皇宫一度金碧辉煌,如古尔罕纳宫、迪尔库沙宫、萨达拉特宫、达尔阿曼宫、巴格巴拉 喀布尔王宫、蔷薇宫等。城间山上还留存着当年抵御外侮的城墙,被当地人称为“喀布尔的长城”。
喀布尔的美丽曾让许多人为之倾倒。历史上一些征服了喀布尔的帝王。都为喀布尔魅力所折服。据说阿马德沙为喀布尔大学它放弃了印度;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缔造者巴卑尔征服了喀布尔后,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再也没回到他的故土。临死前,他再三叮嘱,一定要把他葬在这块他心爱的土地上。巴卑尔墓坐落在他生前经常游幸的谢尔达尔瓦扎山上。山坡上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梯田式花园。当年这座花园十分优美,但今天已是蔓草丛生,荒芜颓废了。
这座城市虽屡受劫掠,但是城防却是整个中亚地区最为坚固的,奥斯曼人曾为这座城市修筑过城防,往后英国人、阿富汗人、俄国人为了防守的需要都对这里的防务进行了扩建。
毕竟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不管是哪个强盛的帝国都曾试图征服这里,蒙古人、奥斯曼人、英国人,以至于另一平行世界的苏联和美国人,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里的堡垒反而越来越坚固,抵抗者修筑这里的防务为了抵抗侵略,而侵略者占领这里之后仍然继续修筑防务以保证抵抗者的反抗不会涉及到这座城市。
而现在,俄国人打算在这里好好的打一仗,虽然明知胜利无望,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坚守这里,战至一兵一卒,一旦这里陷落,那么联系俄军战线的纽带就将断裂,入侵印度的俄军将会被孤立,最后面临英国人和新国人两面夹击。
捏诺夫得到的命令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失败的代价就是死亡,新军不杀他,统帅部也会毫不犹豫的让他挨枪子,在大战爆发的前夜,捏诺夫悲观的在他的日记中写到:“近了,我仿佛已经听到了死神的叹息,是时候了,我的时日无多,就让我用最荣耀的方法来结束自己吧。”
连绵不绝的新军开赴到了这里,新军西征统帅袁世凯亲自骑着马开始观察地形。他身后的参谋们则开始标记布置火炮的地点以及对方的薄弱点,袁世凯怀有必胜的信心,不过,在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