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1-注解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出。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 
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赵本注∶“一作纵”)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去芍药汤方” 
详见本书卷十)若微恶 
(赵本无“恶”字)寒者,(赵本有“桂枝”二字)去芍药方中,(赵本无方中“二”字)加附子汤主之。( 
赵本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不得为阳盛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 
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阳气已虚, 
若更加之微恶(熊校记∶按论文据赵本无恶字,元刊误衍,然注中仍不误也,汪氏反增之以足成其误,非是) 
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 
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赵本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之时也。传经次第,则(医统本作“前”)三日传遍三阳, 
至四日阳去入阴,不入阴者为欲解,其传阴经,第六日传遍三阴,为传经尽而当解。其不解传为再经者,至九 
日又遍三阳,阳不传阴则解。如疟,发作有时也。寒多者为病进,热多者为病退。经曰∶厥少热多, 
其病为愈;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今虽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里不和者, 
呕而利,今不呕,清便自调者里和也。寒热间日发者,邪气深也;日一发者,邪气复常也;日再发者, 
邪气浅也;日二三发者,邪气微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言邪甚则脉大,邪少则脉微,今日 
数多而脉微缓者,是邪气微缓也,故云欲愈。脉微而恶寒者, 
表里俱虚也。阳表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阴 
阳俱虚,则面色青白,反有热色者,表未解也。热色为赤色也。得小汗则和。不得汗,则得邪气外散皮肤而为 
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烦者,热也。服桂枝汤后,当汗出而身凉和;若反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 
通太阳之经,而泄风气,却与桂枝汤解散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赵本作“似”)疟,(赵本有“一”字)日再 
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赵本有“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经曰∶如服一剂,病证犹在者,故当复作本汤服之。服桂枝汤汗出后,脉洪大者,病犹在也;若形如疟, 
日再发者,邪气客于荣卫之间也。与桂枝二麻黄一汤,解散荣卫之邪。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赵本有“白虎加人参汤方”详 
见本书卷十) 
大汗出,脉洪大而不渴,邪气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若大汗出,脉洪大,而烦渴不解者,表里有热, 
不可更与桂枝汤。可与白虎加人参汤,生津止渴,和表散热。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赵本医统本并作“发”)汗,宜桂枝二越 
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赵本有“炙”字) 生姜(一两三钱,赵本作“二铢”,切,医 
统本无“切”字) 大枣(四枚,擘 
)麻黄(十八铢,去节,赵本无“去节”二字)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婢者,以发越 
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也。 
上七味, 咀。(赵本无“ 咀”二字)以五升水,(赵本作“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 
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赵本作“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赵 
本有“之”字)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赵本作“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熊校记∶本方 
至越婢一,按此廿六字,语欠明,赵本作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合今为一方,桂枝 
汤二分,越婢汤一分,是赵本文义较完,当从订正。)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赵本医统本并无“ 
汤”字)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气仍在表也。心下满,微痛,小便利者,则欲成结胸。今外证 
未罢,无汗,小便不利,则心下满,微痛,为停饮也。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赵本无“汤”字,)欲攻其表,此 
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赵本作“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 
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血气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又损阳气,故为误也。得之便厥,咽中 
干,烦燥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汤,复其阳气,得厥愈足温,乃与芍药甘草汤,益其阴血,则脚胫得伸。阴 
阳虽复,其有胃燥、谵语,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以和其胃。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 
《内经》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流行,重发汗,复烧针,是阴阳之气大虚,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甘草干姜相合,以复阳气。 
上 咀,(赵本作“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医统本有“苦”字,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 
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上二味 咀,(赵本无“ 咀”二字)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赵本作“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之。(赵本无“之”字)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赵本作“洗”)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赵本医统本并作“消 
”,半斤,医统本作“升”,味咸苦,大寒) 
《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助二 
物,推陈而缓中。 
上三味 咀,(赵本无“ 咀”二字)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赵本医统本并有“之”字)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大热之剂, 
乃可发散阴阳之气。 
上三味 咀,(赵本无“ 咀”二字)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 
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赵本无“则”字)为风,大则(赵本无“则”字) 
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赵本作“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 
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赵本作“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 
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阳旦,桂枝汤别名也。前证脉浮(医统本作“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 
汤证相似,是证象阳旦也。与桂枝汤而增剧,得寸口脉浮大,浮为风邪,大为血虚,即于桂 
枝汤加附子,温经以补虚,增桂令汗出以祛风。其有治之之逆而增厥者,与甘草干姜汤,阳复而足温,更与 
芍药甘草汤,阴和而胫伸。表邪已解,阴阳已复,而有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少与 
调胃承气汤,微溏泄以和其胃,则阴阳之气皆和,内外之邪悉去,故知病可愈。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
属性: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中风表实也。表虚 
宜解肌,表实宜发汗,是以葛根汤发之也。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赵本有“枝”字,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切。赵本无 
“切”字)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本草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此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也。 
上七味 咀,(赵本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