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1-注解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参(六两。甘温) 黄柏(六两。苦寒) 
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肺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 
脾气;寒淫于内,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当归、桂、椒、细辛之辛,以润内寒;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姜、 
附之辛热,以胜寒;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赵本作“斗”)米下,饭熟,捣成泥, 
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 
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赵本注∶“一作稍”)头寒,默默(赵本作“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 
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指头寒者,是厥微热少也;默默不欲食烦躁者,邪热初传 
里也;数日之后,小便色白,里热去,欲得食,为胃气已和,其病为愈。厥阴之脉,挟胃贯膈,布胁肋。厥 
而呕,胸胁烦满者,传邪之热,甚于里也。厥阴肝主血,后数日热不去,又不得外泄,迫血下行,必致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手足厥不结胸者,无热也;小腹满,按之痛,下焦冷结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赵本有“者”字)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 
除者,其后(赵本无“其后”二字)必便脓血。 
先热后厥者,阳气邪传里也。发热为邪气在表。至四日后厥者,传之阴也。后三日复传阳经,则复热。 
厥少则邪微,热多为阳胜,其病为愈。至七日传经尽,热除则愈;热不除者, 
为热气有余,内搏厥阴之血,其后必大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阴胜者先厥,至四日邪传里,重阴必阳却,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不愈而复厥者,传作 
再经,至四日则当复热;若不复热,至五日厥不除者,阴胜于阳,其病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六七日,则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脉浮身热为欲解;若反脉微而厥,则阴胜阳也。烦躁者,阳虚 
而争也。灸厥阴,以复其阳;厥不还,则阳气已绝,不能复正而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得卧者, 
病胜脏也。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伤寒发热,为邪气独甚, 
下利至甚,厥不止,为腑脏气绝,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至七日,为邪正争之时,正胜则生,邪胜则死。始不下利,而暴忽发热,下利汗出不止者, 
邪气胜,正阳气脱也,故死。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赵本无“为”字)亡血,下之死。 
伤寒五六日,邪气当作里实之时。若不结胸,而腹濡者,里无热也;脉虚者,亡血也;复厥者,阳气 
少也。不可下,下之为重虚,故死。《金匮玉函》曰∶虚者重泻,真气乃绝。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邪传里也。至七日传经尽,则正气胜邪,当汗出而解,反下利,则邪气胜,里气虚,则为难治。 
伤寒脉促,(赵本注∶“一作纵”)手足厥逆者,(赵本无“者”字)可灸之。 
脉促,则为阳虚不相续;厥逆,则为阳虚不相接。灸之,以助阳气。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赵本无“也”字)白虎汤主之。(赵本有“白虎汤方”详见卷四) 
滑为阳厥,气内陷,是里热也,与白虎汤以散里热也。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也。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赵本有“去皮”二字。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 
辛热) 大枣(二十五个。赵本作“枚,擘,一法十二枚”。甘温) 甘草(二两,炙。甘平) 通草(二两。甘平) 
《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医统本有“于”字)心, 
当归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收心气;肝苦急,急食甘 
以缓之,大枣、甘草、通草之甘,以缓阴血。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赵本无“主之”二字。赵本有“当归四逆 
加吴茱萸生姜汤方”详见卷十) 
茱萸辛温,以散久寒;生姜辛温,以行阳气。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赵本有“四逆汤方”详见卷二) 
大汗出,则热当去;热反不去者,亡阳也。内拘急下利者,寒甚于里。四肢疼,厥逆而恶寒者,寒甚 
于表。与四逆汤,复阳散寒。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内外虽殊,其亡津液、损阳气则一也。阳虚阴胜,故生厥逆,与四逆汤,固阳退阴。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赵本 
医统本并作“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赵本有“瓜蒂散方”详见卷四) 
手足厥冷者,邪气内陷也。脉紧牢者,为实;邪气入腑,则脉沉。今脉乍紧,知邪结在胸中为实,故心 
下满而烦,胃中无邪则喜饥,以病在胸中,虽饥而不能食,与瓜蒂散,以吐胸中之邪。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赵本无“者”字)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 
作利也。(赵本有“茯苓甘草汤方”详见卷三) 
《金匮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厥虽寒胜,然以心下悸,为水饮内甚,先与茯苓甘草汤,治 
其水,而后治其厥;若先治厥,则水饮浸流入胃,必作下利。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大下之后,下焦气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厥阴 
之脉,贯膈上注肺,循喉咙。在厥阴随经射肺,因亡津液,遂成肺痿,咽喉不利而唾脓血也。《金匮要略》曰∶ 
肺痿之病,从何得之,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若泄利不止者,为里气大虚,故云难 
治。与麻黄升麻汤,以调肝肺之气。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 升麻(一两一分。甘平) 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寒 赵本作 
“十八铢”) 黄芩(苦寒 赵本作“十八铢”) 葳蕤(各十八铢。赵本一作菖蒲。甘平) 石膏(碎,绵裹。 
甘寒。赵本作“六铢”)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 赵本作“六铢”) 芍 
药(酸平 赵本作“六铢”) 天门冬(去心。甘平 赵本作“六铢”) 桂枝(辛热。赵本有“六铢,去 
皮”四字) 茯苓(甘平 赵本作“六铢”) 甘草(炙 各六铢 甘平 赵本无“各”字) 
《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麻黄、升麻之甘,以发浮热;正气虚者, 
以辛润之,当归桂姜之辛以散寒;上热者,以苦泄之,知母、黄芩之苦,凉心去热;津液 
少者,以甘润之,茯苓、白术之甘,缓脾生津;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甘缓之,芍药之酸,以敛逆气,葳蕤、 
(医统本有“天”字)门冬、石膏、甘草之甘,润肺除热。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 
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四五日,邪气传里之时。腹中痛,转气下趣少腹者,里虚遇寒,寒气下行,欲作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赵本作“黄芩黄连”)人 
参汤主之。 
伤寒邪自传表,为本自寒下,医反吐下,损伤正气,寒气内为格拒。经曰∶格则吐逆。食入口即吐,谓 
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以通寒格。 
干姜黄连黄芩(赵本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辛热) 黄连(苦寒) 黄芩(苦寒) 人参(各三两。甘温) 
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 
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通寒格。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阴寒之疾,反大热者逆。有微热而渴,里气方温也。经曰∶诸弱发热,脉弱者,阳气得复也,今必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赵本注∶“一云∶设脉浮复紧”) 
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诸紧为寒,设复 
脉紧,阴气犹胜,故云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阴气独胜,阳气大虚也。灸之,阳气复,手足温而脉还,为欲愈;若手足不温, 
脉不还者,阳已绝也,反微喘者,阳气脱也。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水;趺阳脾土。下利,为肾邪干脾,水不胜土,则为微邪,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者,脉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