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吐已下断,津液内竭,则不当汗出,汗出者,不当厥;今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阳气大
虚,阴气独胜也。若纯与阳药,恐阴为格拒,或呕或躁,不得复入也;与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胆苦
入心而通脉,胆寒补肝而和阴,引置阳药不被格拒。《内经》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此之谓也。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内经》曰∶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新虚不胜谷气,是生小烦。
卷七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
属性: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
(赵本注∶“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 散主之。
大病新瘥,血气未复,余热未尽,强合阴阳,得病者名曰易。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
得病,名曰阳易;妇人病新瘥未平腹,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曰阴易。以阴阳相感动,其余毒相染着,
如换易也。其人病身体重,少气者,损动真气也;少腹里急,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阴气极也;热上冲胸,
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者,感动之毒,所易之气,熏蒸于上也。与烧 散以道阴气。
烧 散方∶
上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赵本有“作”字)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
则愈。(赵本作“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 当烧灰。(赵本作“男子 烧服”)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赵本作“内加大
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者,名曰劳复。病热少愈而强食之,
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搏,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复。劳复,则热气浮越,与枳实栀子豉汤以解之;食复,
则胃有宿积,加大黄以下之。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赵本作个,擘。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枳实栀子豉汤,则应吐剂,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以其热聚于上,苦则吐之;热散于表者,苦则发之。
《内经》曰∶火淫所胜,以苦发之。此之谓也。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
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伤寒瘥已(赵本作“以”)后,更发热者,(赵本无“者”字)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
沉实(赵本注∶“一作紧”)者,以下解之。(赵本有“小柴胡汤方”详见卷三)
瘥后余热未尽,更发热者,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脉浮者,热在表也,故以汗解;脉沉者,热在里也,
故以下解之。
大病瘥后,从腰已(赵本作“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瘥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腰以下为肿也。《金匮要略》曰∶腰以下肿,当利
小便。与牡蛎泽泻散,利小便而散水也。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咸平) 泽泻(咸寒) 栝蒌根(苦寒) 蜀漆(赵本有“暖水”二字,洗,去脚。赵本医
统本并作腥。辛平) 葶苈(赵本有“子”字。熬。苦寒) 商陆根(熬。辛酸,咸平) 海藻(洗去咸,
以上各等分。咸寒)
咸味涌泄,牡蛎、泽泻、海藻之咸以泄水气。《内经》曰∶湿淫于内,平以苦,佐以酸辛,以苦泄之。蜀
漆、葶苈、栝蒌、商陆之酸辛与苦,以导肿湿。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赵本作“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
日三服。(赵本作“日三服”,在方寸匕下)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赵本无“者”字)胃(赵本作“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
中丸。(赵本有“理中丸方”详见卷七)
汗后,阳气不足,胃中虚寒,不内津液,故喜唾,不了了。与理中丸以温其胃。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赵本无“者”字)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解后,津液不足而虚羸,余热未尽,热则伤气,故少气,气逆欲吐,与竹叶石膏汤,调胃散热。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人参(三。赵本作“二”两。
甘温) 甘草(二两,炙。甘平) 粳米(半升。甘微寒) 麦门冬(一升,去心。甘平)
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人参、粳米之甘,
以补不足;辛者散也,气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气。(医统本作“气逆”)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阳明王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烦,当小下之,以损宿谷。
卷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
属性: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
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诸不可汗、不可下,病证药方,前三阴三阳篇中,经注已具
者,更不复出;其余无者,于此以后经注备见。(医统本作“于此已
后,复注备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
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寸关为阳,脉当浮盛,弱反在关,则里气不及;濡反在巅,
则表气不逮。卫行脉外,浮为在上以候卫;微反在上,是阳气不足;荣行脉中,沉为在下以候荣;涩反在下,
是无血也。阳微不能固外,腠理开疏,风因客之,故令汗出而躁烦;无血则阴虚,不与阳相顺接,故厥而
且寒;阳微无津液,则不能作汗,若发汗则必亡阳而躁。经曰∶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者,筑筑然气动也。在右者,在脐之右也。《难经》曰∶肺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肺气
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右也。发汗则动肺气,肺主气,开窍于鼻,气虚则不能卫血,血溢妄行,随气出
于鼻为衄。亡津液,胃燥,则烦渴而心苦烦。肺恶寒,饮冷则伤肺,故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
《难经》曰∶肝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肝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左也。肝为阴之主,
发汗,汗不止,则亡阳外虚,故头眩、筋惕肉 。《针经》曰∶上虚则眩。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难经》曰∶心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上也。心
为阳,发汗亡阳,则愈损心
气,肾乘心虚,欲上凌心,故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难经》曰∶肾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气不治,正气内虚,动气发于脐之下也。肾
者主水,发汗则无汗者,水不足也;心中大烦者,肾虚不能制心火也;骨节苦疼者,肾主
骨也;目晕者,肾病则目KT KT 如无所见;恶寒者,肾主寒也;食则反吐,谷不得前者,肾水干也。
王冰曰∶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无水也。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赵本作“微”)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咽门者,胃之系。胃经不和,则咽内不利。发汗攻阳,血随发散而上,必吐血也。胃经不和而反攻表,
则阳虚于外,故气欲绝,手足冷,欲蜷而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赵本注∶“一云小便难,胞中干”)胃燥
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动数之脉,为热在表;微弱之脉,为热在里。发汗亡津液,则热气愈甚,胃中干燥,故大便难,腹中干,
胃燥而烦。根本虽有表里之异,逆治之后,热传之则一,是以病形相象也。
脉微(赵本作“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
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弦在上,则风伤气,风胜者,阳为之运动;微在下,则寒伤血,血伤者,里为之阴寒。外气拂郁为上实,
里有阴寒为下虚。表热里寒,意欲得温,若反发汗,亡阳阴独,故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
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肺寒气逆,咳者则剧;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必干,小便不利;膈中阳气虚,心中饥而烦。一日一夜,
气大会于肺,邪正相击, 时而发,形如寒疟,但寒无热,虚而寒栗。发汗攻阳,则
阳气愈虚,阴寒愈甚,故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厥而脉紧,则少阴伤寒也,法当温里,而反发汗,则损少阴之气。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肾为之本,肺为之标,本虚则标弱,故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者死,(赵本注∶“一云∶谵言目眩睛乱者死”)命将难全。
不可发汗而强发之,轻者因发汗重而难瘥;重者脱其阴阳之气,言乱目眩而死。《难经》曰∶脱阳者,见
鬼,是此言乱也;脱阴者,目盲,是此目眩也。眩非玄而见玄,是近于盲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