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政。
    秦王政也需要他们的支持,尤其需要巴蜀人的支持。现在楚系熊氏已经遭到全面压制,但楚系毕竟枝繁叶茂,其势力深入朝野内外,无法连根拔除,所以秦王政和熊氏彼此妥协,由巴蜀人出面掌控楚系力量。形势发展到今天,武烈侯已成为咸阳一大威胁,王子们也封君封国,立储迫在眉睫,不出意外的话,中原决战之后,公子扶苏肯定要被册封为储君,因此秦王政与楚系之间最为激烈的矛盾已经不复存在,相反,现在两者之间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都要确保王统,确保公子扶苏的储君之位,确保中央掌控权柄,于是两者自然就重新走到了一起。这是巴蜀人和部分楚系力量坚决支持秦王政发动中原决战的直接原因。
    武烈侯在此策上最终选择妥协,也是因为巴蜀人和部分老秦人对秦王政的支持,事实上他现在已经没有能力阻止中原决战了。
    =
    蒙武还是一如既往的谨慎,而冯毋择因为这段时间不但主政河北,还征战于北方战场,在军政事务上与武烈侯接触频繁,对武烈侯的治国理念和代北策略理解深刻,所以他现在其实也不赞成仓促进行中原决战,但冯氏是秦王政的股肱,既然秦王政和中枢一定要发动决战,他只有无条件服从。
    李信在军中属于少壮派,和王贲、司马断、章邯、蒙恬、蒙毅、熊庸、曝布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帮人虽然隶属于不同的派系,但机遇都非常好,在战场上连番建功,迅速崛起于军中,现在都是独当一面的统军大将。少壮派气势如虎,根本不把关东诸侯国放在眼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近几年的征伐中,秦军横扫关东,先后吞并了韩魏赵燕四国,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比如王贲,他就赞成中原决战,虽然武烈侯和王翦反对决战的理由也很充分,但他认为齐楚两国根本就不是秦军的对手,只要秦军主力进入中原,绝对可以击败合纵军,可以摧枯拉朽一般横扫敌寇。
    李信就是这帮少壮派的代表,他信誓旦旦地告诉秦王政,中原决战有绝对胜算,不要说投入这场决战的总兵力达到了四十五万,即便只有二十万,也足以摧毁齐楚,一统中土。
    秦王政和中枢大臣们自然不会幼稚到相信军中少壮派的豪言壮语,但这帮少壮派是大秦的未来,是军中的绝对主力,只要这帮人有信心,有决心,那此仗至少增加了三分胜算。
    秦王政把王翦所提的两个建议拿了出来,征询蒙武等三位统率的意见。
    王翦明确拒绝去中原战场,但他推荐了武烈侯,可见他并不看好蒙武。这就是秦王政的激将法了。你们看看,王翦瞧不起你们,认为你们打不赢这一仗,你们是否要为自己争口气?
    是人都要争口气,秦王政的激将法果然起到了作用。
    不过蒙氏曾两次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被敌人翻盘,打了败仗,第一次蒙骜甚至把性命都丢了,而第二次蒙武的战败直接导致秦王政控制军队的布局彻底失败,让老秦人“以退为进”的策略得以实现,乘机东山再起全面控制了军队,以致于秦王政和咸阳宫直到如今还是在政治上屡遭掣肘。这一次又是秦王政的布局,秦王政不但要利用这场决战控制军队,遏制武烈侯,还要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所以这一仗只能赢,不能败。
    蒙武的压力太大了,过大的压力导致他异常谨慎。王翦的第二个建议引起了他的关注。
    王翦的意思是齐国实力强,楚国实力弱,集中优势兵力打楚国的把握比较大。把楚国打败了,齐楚合纵随即失败,决战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此次决战秦国的财赋非常紧张,能够支撑的时间不长,所以王翦认为要速战速决,而速战速决当然要挑一个实力较弱的对手。打败了楚国,齐国独自抗衡秦国就非常难了,只待时机合适,秦军就可以发动灭齐的大战。
    王翦的策略说白了还是不同意决战,还是力求先行创造吞楚灭齐的条件,先把整个中原牢牢控制住。
    秦王政和中枢的目标根本不是中原,而是统一大业,他们要利用这场决战摧毁齐国的武力,先把齐国打得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然后横扫江淮,把楚国赶到江东苟延残喘,这样一来,中土除了江东吴越之地,其他地方尽数落入大秦的手中,统一大业就此完成。
    蒙武觉得王翦的建议有道理,请秦王政和中枢慎重考虑。
    秦王政沉吟不语。右丞相隗状则一口拒绝。中枢已经做出了决策,不可更改。
    =
    =
    =
    '  '
第370章 熊氏外戚
    第370章熊氏外戚
    隗状不容置疑的口气让蒙武略感惊讶。
    秦王政召他们回京就是商量攻击策略,如果中枢认定所拟策略不可更改,那召他们回来商量什么?
    蒙武踌躇稍许,缓缓说道,“当初武烈侯曾就中原决战一事提出过建议,他和武成侯的看法一样,也是认为如果要摧毁齐楚合纵,必须先摧毁楚国。”蒙武说到这里看了秦王政一眼,继续说道,“为此武烈侯还数次进言于大王。”
    这事大家都知道,当时咸阳打算在灭赵之后马上开始中原决战,至于决战怎么打,武烈侯和咸阳的分歧非常大,不过北方局势迅速恶化,此议旋即搁置。现在咸阳要发动中原决战了,攻击策略还是坚持过去那一套。
    攻击策略的分歧实际上是源于各自政治目的不同。
    秦王政和中枢要一战决胜负,所以集结主力攻杀齐国。齐国的实力比楚国强,但齐国的疆土比楚国小,而且齐国疆土的位置处在中原的东方,拿下齐国,大秦就占据了整个大河流域,基本上完成了中土的统一。
    在这个时代,大江以东包括吴越之地,在中原人的眼里等同于蛮荒,就像秦国的关中之地一样,至今在中原人的眼里也还是落后的边陲,秦人也是一群半开化的野蛮人,而楚人在过去甚至自称为蛮夷。
    中土人的地域观念非常强,尤其随着文化学术在中原的蓬勃发展,诸子百家自视高人一等,在传授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把这种浓厚的地域观念传承了下去。几百年来,关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土,而关东实际上包括中原韩魏、河北赵国和山东齐国,上溯春秋时期还有晋郑宋卫鲁等国。中土的文化学术中心也就是从中原的西河、鬼谷到河北的邯郸,再到齐国的临淄。所以秦国也罢,楚国也罢,他们本身的文化学术虽然在后世得到推崇,但在这个时代,因为他们处在中土的边陲,在所谓的中土人的眼里,在赵齐韩魏人的眼里,他们就是野蛮王国,就是野蛮人。
    秦国的统一大业,在秦国君臣的心里,实际上就是拿下中原的韩魏、河北的赵国和山东的齐国,也就是大河流域的诸侯国,如今韩魏赵已灭(重建后的韩魏是秦国的附庸藩属,已经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诸侯国了。)大河流域就剩下一个齐国。只要拿下齐国,统一大业就算完成。
    想象一下,当秦国拥有了整个大河流域,把北方疆土尽数收入囊中,楚国还有抵抗之力吗?就算楚国想与大秦划江而治,那也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而已,毕竟这个时代的大江南部区域的确很落后,就算不是蛮荒也无法支撑楚国与秦国抗衡。
    拿下齐国就算完成了统一大业,试想秦王政和中枢会在中原决战中做出何种决策?答案不言自明。
    历史上秦国统一进程的最后阶段是先灭楚,后灭齐,也就是说秦王政一直把齐国这个最强大的对手放在了最后。宝鼎是按照这个思路去考虑中原决战的攻击策略,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他对历史的一点点改变,齐国并没有像历史上一样在大秦统一中土的过程中冷眼旁观任由秦国把其他诸侯国一一诛杀,相反,他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争霸中土的理想,早早就杀了出来,对秦国的统一大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由此大秦统一进程中最后阶段的攻击策略也就不得不做出改变。
    湮灭在历史中的秘密太多了,尤其是齐国自始至终没有阻扰大秦统一中土的秘密已经不可考。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秦王政和中枢的决战策略没有错误,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它甚至是非常正确的,而宝鼎和王翦的决战策略事实上是从军事角度出发,先打弱小的楚国,占据江淮,然后对齐国形成包围,一口口地吃掉齐国,步子迈得很稳,也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从秦王政和中枢的立场来考虑,宝鼎和王翦的策略也是要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而他们的政治目的就是控制朝政。从这一目的出发,如果按照宝鼎和王翦的策略,先集中兵力打楚国,那么这一仗的胜负就不是由咸阳所控制,而是被宝鼎所在的利益集团所控制。
    中土正在统一,国策正在变革,各种矛盾正在聚集,尤其是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矛盾异常突出,王国各阶层、中央和地方,大家为了争夺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正在角逐厮杀,此时此刻,各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会施展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中原决战正是各方施展大神通进行大厮杀的最好机会。
    打楚国肯定是实施两路夹击之策,两路夹击就有主次之分,主攻方向就是东南战场,就是荆宛和江南两地的军队联手打九江。
    荆宛军队控制在东南熊氏手中,大秦水师也控制在熊氏手中,江南军队名义上是控制在公子高和公子腾的手中,但实际上是控制在武烈侯的手中,控制在盖聂和十八方镇的赵人手中,控制在以庄翼、南山子为首的江南楚人手中。所以说,如果东南战场的胜负决定了中原决战的胜负,那么决战的胜负事实上就控制在宝鼎所在的利益集团手中。
    武烈侯和东南熊氏的联盟在公子扶苏没有问鼎储君之前肯定是牢不可破。秦王政肯定要打击熊氏外戚,特别是在确立了公子扶苏的储君地位后,这个打击力度还要增大。隗状等巴蜀人和部分楚系力量果断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