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后,是秦王妃到了。”
  “让她进来。”太后说话有气无力的,伸手扶榻,便有宫人上前将她扶了起来。
  “元娘,过来坐。”太后拍了拍榻,已有侍人备了杌子,上面铺了厚厚的褥子,显然是精心准备的。
  傅明华坐了下来,太后便伸了手,将她一只柔若无骨的手掌握住:“元娘,你可有哪里不适?”傅明华也反手将太后握住,太后的手冰冷极滑,仿佛打过了蜡似的。
  虽说年长之后哪怕养得再好,那皮子依旧是现了皱褶,但她指节细长,指甲细细修理过,依旧可以看出年轻时候的风韵。
  傅明华将太后手握紧了一些,认真道:
  “没有事,其实张缪就是不把脉,我也觉得没有大碍的,您不要担忧,还是好好将养身体,长命百岁才是。”
  太后微微一笑,深深的看了她一眼:“你是个好孩子,我唤你来,是有话想与你说的。”
  她咳了两声,温新要上前来为她揉背,她却抬手拒了,又示意温新离远一些。
  “今日殿中情形,元娘,你可看出了些什么?”
  她眼里蕴含了复杂之极的情绪,傅明华与她对视一眼,便点了点头,看太后才说话这半晌的功夫,便满额头的汗又沁出来了,身体可见实在是很虚。
  “我知道,您不要往心里去,晚辈的心中,都是希望您好好的。”
  傅明华叹了口气,双手将太后的手紧紧握住,她突然便笑了起来,眼中却有泪珠滚动:“我的儿,难为你年纪小小,却想得通透,还知来宽慰我了。”
  她一连咳了几声,才道:
  “元娘,当初先帝诛世家,灭世族的事,你想必也是知道的。”
  不知为何,傅明华心跳开始快了起来,血液加速流动,使她嘴巴发干,喉间涩哑,一时竟开口说不出话来。
  太后也不是真要等她答案,自顾自接着便道:“世家之祸,我不说你也清楚。”
  前朝陈氏,便是毁在了世家手中的。
  
  第四百六十章 祸患
  
  到了后期,各地权势分割,朝廷竟无力管束各地世族、门阀等。
  朝中世家势力割据,各分阵营,真正忠于皇帝的人少之又少,有识之士大多掌握在世家手里。
  说起世族之祸,却是由来已久的。
  自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起,到后来汉高祖首下求贤诏,而开启察举制先河。
  地方长官在所治之内网罗品德高尚、才学出众之辈,再举荐至朝廷,经过考核再任以官职。
  如此一来,有利有弊,因选材之权集中于皇帝、地方官员之手,官员对于选人有决定性的影响,任人唯亲、唯财、唯势等情况便十分严重了。
  到了后期,举荐有功者,当与所举官员联合一气,形成世族门阀,察举制被世家操纵利用,门阀士族左右乡闾舆论,那个时期,便如世族的温床般,谢氏、王氏等纷纷崛起。
  被举者前途远大,一步登天,豪族世家更是势力鼎盛,而寒门学子则被摒弃于权势的中心。
  世族掌控朝政,使当时政局混乱,选官问题上,世族与寒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
  直到魏国武皇帝去世后,魏文帝在大臣陈长文的建议下,正式开创了中正九品制。
  这是察举制的延伸,以家世、道德、才能等三者并重。
  魏武帝并非出身名门,其祖父乃与名士对立。当时名士俱都看他不起,与他对抗,乡里评议之时,对武帝名声是一大打击。
  在当时武帝政权还需依靠地方士族名门,因其威望很高,不能完全废除评议,若是强行为之,只会使人诟病。最终武帝只得将名士与政权合作,以设立中正官,对名士、门阀进行控制。
  这样做同样有利有弊,初时看来,武帝控制了世族、门阀及一些名士之流,使他们评议说话之时多有顾忌,但同时因为评议的合法化,也为世族、名门的发展筑下了基础。
  郡中正长官由郡任官员推举,这一举动将形成朋党的名士评论之流收归朝廷管束,将所选之人,制九格登用,将来考核以便任用。
  而中正亦分九品,重出身门第,上三品乃属上品,中正几乎都由二品担任,而二品又有参预推举之权,与此同时,二品中正几乎都出身门阀世族,这便使官吏选拨的大权受到了世族门阀的把持。
  以至于到后期,世族名门子弟年及弱冠,不经察举,直接由家族铨选入仕,借家族门第,得中正高品。
  那时谢氏之中,就有少年未及弱冠,便入仕任高官厚位。
  至后期,州中正出现之后,世族门阀的势力在这一时间疯狂的发展。
  曾在晋时,有记载中,一年入仕二百零九人中,一百一十九人都出身自世族门阀。
  其余诸人,或多或少与世家大族亦有牵扯不断的联系。
  那时选拨官员,重门第而轻德才。
  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傅明华轻声的呢喃,这段话是指:三公的后代亦可继位为三公,王卿贵族的后代亦是王卿,贫贱的人地位一直低下,贵族依旧身份高贵。
  这样的现状使得没有赏赐可以使其努力,惩罚亦不能戒断其怠惰。
  发展到陈朝后,陈朝亦深受其害,世族实力全盛时期,朝廷之中官员大多乃是世族门阀子弟,能用、可用之寒门子弟俱都不入朝廷。
  一些世族门阀之间相互之间争斗不休,天子威信不足,悼帝又好逸恶劳,喜铺张浪费,性情昏庸,朝政腐败,官员舞弊,民不聊生。
  直到太祖起义,推翻陈朝,废中正九品制,推行科举。
  因有前车之鉴在,太祖早期欲将世族之祸掐于苗中,手段凶狠,斩草除根。
  初时看来此乃雷霆手段,可也埋下了祸根。
  寒门子弟中虽不乏有才学之士,但真正才学、品德俱优的,毕竟是少数。
  受过良好教养的,大多仍出身世族里。
  太祖当年手段太过,使得此后的很多年里,朝廷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无人可用的境地。
  “打得下江山算什么?治得了江山才算行。”太后喘了口气,微微一笑。
  那时的太祖意识到自己手段过激,应该徐徐图之时,已经是晚了。
  科举制开启之初,并没有如太祖想像中的一般,天下名士奔者众,有识之士尽都投奔朝廷,以效其力。
  反倒是各路人手、官员缺乏,不少人寒心当年太祖所为,俱怕遭到屠杀,有志愿者隐入山林,自得其乐,不愿受人驱使,一些世族出身真正有才学之士亦怕皇帝将来卸磨杀驴。
  “前朝之时,宫里宫外,官员品位俱都制定详细,可如今,元娘,如今任职之中,官员不足前陈朝时期一半而已。”太后忍了咳,傅明华替她拿了软枕,垫在她腰后,又取来养身温补的茶,送到太后嘴边,喂她喝一些。
  “这已经是皇上苦心经营多年的结局。”
  太后喝了几口水,闭了闭眼睛。
  先帝当年的急切,图一时痛快,却给朝局留下了极大的弊端,‘无人可用’这四个字初时听来可笑,可细细推敲之下,又实在值得人深思。
  傅明华几乎可以想像得到,当初年轻的嘉安帝尚未登位前,便遇到这样一个天大的难题,他又该怎么解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名士、学子恢复对朝廷的惧怕,进而入仕,为大唐所用,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所以便有了我母亲嫁入长乐侯府。”崔贵妃亦是被崔家的人,在先帝的笑脸下,被迎入了洛阳魏王府中。
  太后脸上露出笑容来,叹了口气: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正是因为当时的窘境,所以那时代表了江南的四族之一谢氏,才嫁入了长乐侯府。
  她的婚事初时看来只是傅其弦撞了大运,可实则这一嫁,带来的是谢家面对皇帝所愿付出的诚意。
  那时谢氏与傅家结的两姓之好,使得江洲谢家为了朝廷人才而付出了一些努力。
  那一年江南有不少才子前往洛阳应试,解了朝廷当时的燃眉之急。
  
  第四百六十一章 若有
  
  只是这些士子的到来,对于大唐,不过是杯水车薪。
  而之后青河崔家送了当时还不是贵妃的崔氏进入洛阳之中,山东士族才开始渐渐放松了对朝廷的防备与畏惧。
  北方崔氏及南方谢氏对朝廷态度的改变,代表了南北双方四姓与朝廷之前试探性的接触,使得不少人对于局势呈观望的态度。
  江洲谢家、青河崔氏对于天下士子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在使当时的先帝在长舒了一口气的同时,新的忧虑又涌上了心来。
  正如先帝所说的那一句话:打得下江山算什么,能治得了江山,坐得稳江山才算是真行。
  “那几年,皇上还年幼,跟在先帝身边,曾亲眼目睹过局势的情况,看过先帝压力重重,兴许是那时,对皇上的影响很深。”年少时的嘉安帝便有壮志,他是先帝第一个儿子,盼了多年才得来的,视若掌珠一般,先帝对他期望很高,亲自带他在身边,手把手教其政事。
  与大臣议事时,也不避他,甚至有意的还会考他对事情的见解。
  那个时期正处于先帝对世族既恨且又无奈不得不妥协的时候,每一次先帝的叹息与担忧,都曾被嘉安帝看在眼里。
  这些对他影响很大,治理大唐多年,内忧外患仍在。
  朝内人才缺失,哪怕有谢、崔两姓的努力,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祖当年的举动,实在太过急切了。
  太后说到此处,又咳了两声:
  “先帝去后,他登基为帝。”说到此处,太后笑着问傅明华:“元娘,你说说,皇上是怎么样的皇上呢?”
  傅明华秀眉微蹙,没有说话。
  这样的问题,太后问得,她却是答不得的。
  嘉安帝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有后人来评论功过。
  太后见她不出声,也不以为然,脸色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