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鸣叫,耀武扬威。
但“黑头”未失斗志,它挺起前身和“独钓寒山”缠抱在一起,双方的牙八字张开,寻找战机。“黑头”突然发力,钳住“独钓寒山”,而“独钓寒山”也合牙重夹,两只虫互不松口,在地上翻滚起来。
双方斗到一处,相互角力,不分胜负。偌大的凉亭内,最刺耳的莫过蟋蟀的撕咬声,好似矛击盾挡的激撞,又如两刃相抵的铮鸣。激烈时,唏嘘慨叹不断,扼腕顿足不绝;静寂时,众人则若石尊铜铸,凝神屏气,独留促织鸣斗。
“独钓寒山”身体晃动了两下,收紧两腿,躬身后撤。“黑头”仍然不肯松口,对方只得忍痛摆头抽身。“黑头”乍翅擂翼。“独钓寒山”不甘示弱,后撤两步,猛扑敌手,身狭体短的“黑头”踉跄两步,站稳脚跟。然而,“独钓寒山”已不敢与“黑头衣”对牙。
“独钓寒山”的绝活在于摔跤,因为它脖厚颈宽,“腰”力十足;“黑头”的杀手锏是两板赤红钢牙,只要它站桩对攻,就能挫败敌手。再看斗格,“独钓寒山”的铜牙已伤,已接不住“黑头”的硬口,裁判及时落闸。
易地再战,“独钓寒山”绝芡,任凭挑逗,牙口紧闭。
“恩相,”曾渊满头大汗,道:“这蛐蛐不懂事,伤了恩相的独钓寒山,小的马上把他处理了。”
“呵呵,广微,小虫大天地,输赢乃兵家常事,广微何必看得太重呢?”贾似道挥了挥手,道:“都下去了,广微,你明天过来找老夫。”
曾渊谢天谢地的离开,其他没有得到好处的大小官员羡慕的看着曾渊,私下却想着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找一只蛐蛐。
待得众人散去,贾似道揉了揉疲倦的脑门,却看到李忠平还是双手下垂,脸色尊重的站在一旁。
“你父亲派你过来,是为何事?”贾似道疲倦说道:“若是坏消息,就不要说了。”
这段时间,坏消息他听得太多了,早就不想听了。
“恩相,大喜。”李忠平上前一步,道:“均州军已经突破蒙古军的封锁,进入襄樊,襄樊士气大振,将士莫不言恩相之功,朝廷之功。”
“父亲特令忠平回临安向恩相报喜。”
“好,好,好。”贾似道忍不住大喜,只要襄樊能够多坚持一天,他就多能享受多一天的福气,至于大宋是兴是亡,关他何事?
“均州军,均州军。”贾似道想了片刻,道:“难道是那个混混矮张?”
李忠平谨慎的笑了笑,道:“正是张大人,张大人暗算史天泽,并杀了他小儿子史云、大侄儿史揖,他的部下又杀了降将刘整的小儿子刘垓,是一等一不怕死的好汉。”
“这人,倒是有点意思,”贾似道难得赞同一次,只是李忠平这么好人帮张贵说话,恐怕是另有所求了。
“那矮张现在如何?”
“还在均州城内,”李忠平惋惜,道:“张大人说过,既然进了襄樊,就要与襄樊共存亡,再说张大人得罪了不少蒙古将领。”
“父亲以为,襄樊已经得到援助,蒙古军必然会加快攻城。”李忠平说道这里,却没往下说。
贾似道沉吟片刻,问道:“你父亲是不是已经出兵?”
“恩相英明,”李忠平已经被这老头的智睿折服:“父亲大人与范大人联合出兵,特让忠平过来向恩相汇报一下。”
“好,老夫已经明白你的意思。”贾似道连忙道:“你回去告诉你父亲,只要他能保住襄樊,无论有什么要求老夫都会答应。”
“恩相英明,”李忠平高唱赞歌:“父亲说朝中有一人,不知恩相可否让他前往鄂州?”
“哦?”贾似道看着李忠平,道:“你说说看?”
“父亲大人曾说张世杰乃一时豪杰,希望能与他并肩作战?”
贾似道迟疑了片刻,才道:“你回去等消息。”
李忠平不敢再说话,低头离去。
待得李忠平离开,身旁的管家贾平好奇问道:“张世杰不是北蛮吗?李庭芝怎么会想起他?”
“别小看了这人,”贾似道淡淡说道:“朝廷诸将若论心狠手辣,非此人莫属。”
均州。
今天的人数,比起昨天更是多了好几倍,牛富已从一个旷课的小学生转变成了一个好学生。
“如果在拐角观察中发现敌人,就必须进入下一步——拐角放箭。在以4士卒为一队的战斗模式中,比较常见的方式是,小队长以蹲姿紧贴墙壁,弩箭手持弩箭面向墙壁站在拐角处,要尽量保证不提前暴露。这样做的好处是,弩箭手或弓箭手只需向外跨一步便能放箭,将腿收回便能退回墙内。”
“小队长身后的一名士卒要做好救援的准备,如小队长或弩箭手受伤,需将其拉回墙角并顶替其位置继续放箭,离墙角最远的一名队员则警戒整个小队身后”
“交火时,小队长率先探头放箭,尽量杀死或杀伤敌人。弩箭手向外跨一步对敌人进行压制,而小队长则继续杀敌。”
“街道移动,在复杂多变的巷战环境中,在各条街道上快速移动到目的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复杂的街道环境,幽灵般的敌人,突如其来的冷箭,都将严重制约着整个小队的行进速度。”
“诸位认为应该如何才能迅速移动?”张贵向来讲究互动,看着聚精会神听得入迷的小将,问道。
见大家不说话,张贵只好点名,问道:“牛大人,您认为如何?”
“老子不知道。”牛富干脆利落大声说道,说得非常义正言辞,搞得张贵发现自己好像做错了事被挨骂一般。
反倒他身边的朱信,道:“子恒能说两句吗?”
张贵正求之不得,朱信接着道:“子恒认为所有士卒背靠墙面作横向移动,这样整个小队能在第一时间压制住对面窗户中的敌人。”
张贵点头,道:“若是在窄小的街道,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如果是在宽阔的大街上,这种方法就与自杀无异了。在宽阔的街道上,敌人的可以放箭的地点要比小巷多得多。”
“所以,在大街上移动,应采取交替掩护移动,首先将小分队分为两组,在分组中小队长应与弩箭手分开。一组先向前移动,由另一组负责掩护。一组到达一处掩体后,立即进行警戒,掩护另一组移动。”
第一百五十四章 襄樊保卫战(14 )
在牛富的面前,摆着绝密两个字。
翻开第一页,写着几个小字:阅毕,请毁。
然后写着三个大字:持久战。
“持久战,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这是相对于速战速决而言。有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持久战。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通常在战略上采用持久战的方针,通过长期的作战,逐步削弱敌人,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
“战役、战斗的持久战,通常是在特定的情况和需要下进行。历来兵家一般多忌旷日持久的战争,主张速战速决。但也有的主张以持久战疲惫、消耗对方,尔后击败之。持久战是大宋帝国在反对蒙古帝国侵略者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方针。”
“在军事战役中持久战的进行需要有充足的食物与坚固的防御才可保证持久战的成功。如定军山黄忠与夏侯渊一战,黄忠与法正躲入山中,使夏侯渊认为自己已将黄忠围住,守在烈日下想以持久战制胜,但黄忠与法正则躲在阴凉处坐着等待夏侯渊全军疲倦。最后夏侯渊的将士疲劳不堪,黄忠一举消灭夏侯渊。”
这一段写得非常深奥,牛富约莫看了一个时辰,也看得不是很明白,只是感觉到很多知识,似乎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窗户,牛富耐心继续看下去。
“蒙古军已经占领了出南宋外的整个亚洲大陆,但在在北方,忽必烈遇到了强劲的对手,他需要南方,需要数不尽的汉人,需要更多的兵员,他要从海都身上抢回他应该要有的地位与尊严,所以,元朝绝对不会允许大宋议和。”
“虽然以襄樊为首的沿江防线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这些胜利相对而言却是微不足道,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大宋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
“奸臣会说:大宋会亡,最后胜利不是宋朝的。忠臣却咬定口齿:大宋很快就能战胜,无需费大气力。”
“在突入襄樊以前,很多大元朝的将士都认为大宋将会很快灭亡。他们认为大宋的士卒不若自己,将领不如自己,骑兵不如自己,君臣相交不如元朝,然而,从蒙哥汗到忽必烈汗,四十多年过去了,大宋还是那个大宋。”
“要战胜蒙古军,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士卒进行抵抗之外,还要统一指挥禁军、厢军、乡兵、义勇。大宋百姓具有强大的战争潜力,汉人之间有很强的凝聚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就能够使得蒙古军一天忙碌,使之疲于奔命。”
“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大宋上打,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只要是有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我们的将士,这就是说,只要蒙古军还留在汉人的地方,就要完全被敌对的汉人所包围。”
“在大宋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大元朝的经济必然会混乱;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而大宋方面,只要我们去组织,去动员,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百姓义勇将会为自由而战争。”
“事实上,经过襄樊五年来的抵抗,我们不得不承认元朝是一个强大的具有强烈侵略意思的国家,它的军力无疑是鲜有敌手,这就是元朝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大宋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元朝拥有的强大军力上。”
“在承认元朝军力强劲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出大元朝经济上的低能,战争打的是不单是人,还需要巨大的经济支持,大宋人口众多,地形复杂,经济发达,气候不同,这些都是大元朝之所以不能速战速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