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权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老头洗了手,擦了一把脸,锋利的刀,稳定的手,认真的雕刻每一个字:
    宋咸淳十二年,荆湖置大使张贵张至诚命令文漳文天瑞重修象山书院,更名曰:象山大学。张贵张至诚时任荆湖置大使、均州节度使、均州军都指挥使、沿江招讨使,文漳为均州军指挥使,状元文天祥之弟,为记之。
    江陵府之西,有山曰象山,居民鲜少,市喧不闻,泉甘而木茂,壤厚而田腴,诚一胜境也。有诗云: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
    谆熙十四年,陆九渊陆象山修“象山精舍”。学生也悄悄结庐其旁,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讲授五年,求学者超过数千人。
    象山精舍以“尊德性、明本心、教做人”为宗旨,每每讲求“立志”、“求道”、“修身”、“涵养德性,变化气质”,以完成“本心”学术,做到了“养吾心浩然之气”、“临大节而不可夺”。
    陆九渊在象山精舍历时五年,来见者二三千人,考中进士者有二十六人。宋淳熙十五年春,理学泰斗朱熹曾写信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绍熙二年,陆九渊奉召知荆门,临行嘱托傅季鲁代为主掌,并望其将精舍扩成书院。
    为了缅怀先贤,弘扬陆学,陆九渊的高足弟子杨简的得意门生江东提刑袁甫,于绍定四年破土动工扩建象山书院,该年冬书院落成。院内有祭文安(陆九渊)、梭山(陆九韶)、复斋(陆九龄)三先生的祠庙一栋,学生的斋舍百楹,绍定五年,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象山书院日益兴旺,盛况空前。
    闻诸故老,书院前有宣圣殿五间,殿前引泉作泮池,其列屋殆百间。其南为风雩亭,殿后堂客二层,层各七间,两庑亦如之。其外门距书院二里许,今其地犹以黉门名,而断碑尚卧田中。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食田五千顷;故谚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今重修之,木之结构,精致古雅。白墙青瓦,反宇飞檐。蒸湘名胜,画刻牖扉。朱陵洞诗,千秋吟咏。青草桥酒,一酌古今。长廊碑刻,以观沧桑。广西移杏,可见遐龄。立草桥,看石鼓,江流百舸,山拥群楼,书院广场,桥连一体。仰大观楼,气势恢宏,前立孔子铜像,以瞻儒祖之尊。楼设讲坛,壁像七贤;阁有藏书,以备读者。
    百年书院重修,一代英雄崛起。施仁政以复兴,启后昆而励志。身磨体魄勤磨墨,书读圣贤细读人。人之正,以义抗威。官之正,瘦己肥民。处窘者,焉能改节。仁爱者,以民为本。从戎者,为国献身。主政者,登极思麓。国心乡思,魂牵梦绕。崇仁义而尚德,备方圆则有成。皓月升天犹照水,闲云出岫总依山。世呈明时倡国学,天降大任于吾曹。学丰翅羽远,足胜旅途长。
    重修象山书院一文既出,憾江陵。士绅、商铺更是踊跃募捐,一时成为风尚,此乃后话。
    仅过了两年,文漳已从一个鲁莽的小年轻,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小将,在均州军占有自己的一席地位,但纵使这样,谁也想不到主持重修象山大学的担子会落在自己身上,就连自己也想不到。
    象山书院曾是大宋四大书院之一,这些年虽然破落,但名声依然在,现在的心学虽远远比不上理学在朝廷上吃得香,但是心学的学徒依然活跃在民间,只是这些年来没有一个可以振臂欢呼的人。
    谁都知道,重修象山书院将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名声,然而张贵就这样毫不客气的让给了自己,让给了自己这个无论是学问还是资历都不算高的人。
    论学问,自己非但不是张贵的对手,陆秀夫等文官也远在自己上,甚至户曹的赵大人,也是满腹经纶;论资质,自己也不算最老的,牛富、徐麟他们老一辈虽然来迟了,可是毕竟资历摆在这里。
    然而,张贵还是毫不犹疑的把这个香馍馍交到了自己手上。
    这些天,找自己疏通关系的不计其数,不厌其烦,搞得自己只好整天躲在工场,也不敢回去,这些天熬下来,人都瘦了几圈,也不知道大哥知道后会怎么想?
    象山大学,内设文学院、玄学院、史学远、律学院、算学院、农学院、丹学院、哲学学院、格致学院、天文学院,如此种种凡十几个学院,医学领域的医学院、天文历法领域的天文学院代替了以前的司天监或者钦天监。
    大学内有博士之官,管书籍,备顾问,授业传道为博士的主要职责。大学条例规定博士可以是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亦可是经验丰富、技术顶尖的老农,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为师。
    博士下又有先生,主持日常启蒙教学,凡精通学科之人皆可应聘,不问来历,不问身份。
    学生虽分内外,但皆可以在大学内就餐,不收任何钱财。学生各选一个学院,随所属学官讲授。但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才能成为正式学子。
    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可在江陵、均州、房州等地方就职,并且向朝廷推荐,或参加朝廷科举;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虽可在地方就职,但有三年实习期,实习期满,不合格者重修;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虽可在地方就职,但只能担任副手,同时有三年实习期,不合格者重修。
    学生分斋学习,每斋三十人,屋五间、炉亭一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处,设斋长、斋谕各一人,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艺。
    “陆老,您看这可行?”文漳虚心请教,陆常平掌管象山学院已数十年,等象山大学重建完成之后,陆常平还是内定的第一任山长,重修象山大学没有陆常平,是不完整,也是有缺陷的。
    陆常平脾气还不错,想起张贵当初找到自己:“陆老,在下想重修象山学院。”
    “什么?”陆常平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喜扰乱了,要知道现在象山书院能苦心经营下去,已经让他费尽了心思,他也不是没有想到重修书院,可想到心学现在的地位,想到重修书院所需要的巨资,他就提不起任何勇气。
    “在下想重修书院,不过需要改名。”张贵说得有点严肃,但绝对不像是在说假话。
    “家祖留下来的就只有象山书院了。”陆常平有点忧伤:“陆家原以象山书院为荣,而现在却成了陆家的负担。”
    “陆家上下,都劝说老夫放弃重整陆家这个虚无的幻想。”陆常平非常不甘心:“然而,老夫始终认为,象山书院总有它重振辉煌的时候。”
    “张大人能够重修象山书院,老夫不胜荣幸,不胜感激。但是要改名,老夫却是不愿意,说什么也不答应。”
    “陆老,你多虑了。”张贵看着一脸紧张的陆常平,笑道:“在下只不过想把名字改为象山大学而已。”
    “象山大学?非太学?”陆常平疑惑的看着张贵,问道:“可是曾子所著大学?堪称‘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之大学?”
    “抑或是《礼记》中‘王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之大学?”
    陆常平见象山书院虽改名,但是名字只改一个字,倒是在他可以接受范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家祖最重要的象征“象山”两字还在,这已经足够。
    “非也,非也,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某认为大学者,不应只论文学、理学、心学,更需天文地理、格物算术,甚至炼丹等都应该包含。”
    “所以,矮张初步意向是重修象山大学,大学应以科目为学院,设置若干学院,学医的可以进入医学院,学算术的可以进入算术学院,学理学、心学的可以进入哲学学院,学诗词歌赋的可以进入文学学院,学习耕种、水利等的可以进入农学院。”
    “这就叫做有教无类,也是符合孔圣人治学之道,不知陆老认为如何?”
    “这,这倒是一个好办法。”陆常平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有点迟疑问道:“只是,只是这学子进入大学,多半是冲着科举而来,若进入其他学院的学子,参加科举必然会更难一筹,其他学院恐怕不会有学子就读吧?”
    “无妨。”张贵笑了笑,道:“天下之大,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做官,就如陆老您,不也是不想做官?”
    想到这里,陆常平点了点头,道:“应无大碍,天瑞自己做主便可。”
    “陆老过谦了。”文漳作揖,道:“还请陆老主持。”
    “这可是一个大工程,老夫这把老骨头可担当不起。”陆常平摇了摇头,道:“这么多人和物,也只有你们均州军才能完成,若是换了其他人,哪里会如此有条不紊。”
    文漳心中也有几分自豪,不过还是谦虚说道:“这完全是张大人的功劳,我等只不过是执行而已。”
    文漳非常谨慎,从每一块转头,到每一根柱子都要认真检查,并且只有刻上来源名字的才要,陆常平更不用说了,虽是一大把年纪,可是恨不得每天都窝在工场上,哪怕是少看了一眼,都会不放心。
    虽说是重修,可陆常平知道,这完全是新建。新建之后的象山大学,可以说和以前的象山学院没有任何关系,陆常平只求担任象山大学的第一任山长已经心满意足。
    听说谢枋得等均州书院的大鸿儒都会搬到象山大学,学子也并入到各个书院之中,也难怪张大人不担心,听说均州书院今年招了一大批学子,每个学院分一批过去,到时不至于会出现一个人也没有的尴尬情况吧?
    不过,如此多的博士和先生去哪里找呢?

第二十三章缔造江陵(3)
    第二十三章缔造江陵(3)
    龙虎山群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