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者说正因为李定宸在外打仗,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才是她要做成这件事情的好时机。所以二月里,她就从宫中下旨,为公主择选良师。
公主的教育,当然不能像民间女子那样只学习针织女工、琴棋书画,所以即便皇后要求从翰林院挑选良师的做法有点出格,但考虑到陛下对陈国公主优容有加,看得比儿子还要重,内阁和翰林院最终都没有反对这项决议。
只是对于皇后还要让公主学习杂科这件事颇有微词。
但上了两封奏折,被批驳之后,也不欲与妇人争执,便索性直接把折子往李定宸那里送。
皇后对此很淡定。
告状嘛,又不是只有他们会。所以跟奏折一起送过去的,还有皇后的家书。
而面对皇帝,皇后可以用的手段,可要比朝臣们多出不知多少去。
她先在信里动之以情,极写两个孩子尤其是年年有多思念父皇。
当然,虽然她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但年年很想念父亲却也是实情。毕竟李定宸一向最为宠爱纵容她,他不在,越罗看得紧,年年的日子可没有之前好过。
孩子虽然小,但已经知道谁更能保护自己,经常拉着越罗的手问“父皇呢?父皇怎么还不回来?”
尤其是夜里睡觉之前,撅着小嘴,看起来委屈得要哭了。
看得皇帝眼泪汪汪,简直恨不能立刻就赶回京城去,抱抱自己的亲女儿。这思念之情一起,对皇后后来提的种种建议,自是照单全收,无有不应。
然后再看到奏折,便不免认为他们大惊小怪。
不提公主想学什么都没问题,就说李定宸有心推广杂科杂学,那么皇室就要做出榜样。让皇子皇女去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正是个最好的方式。
他以前还担忧过以后冬生选不出合适的太子妃来,若是能从如今开始,让天下女子也学这些东西,将来自然不必再为这个发愁了。
于是皇帝提笔在奏折上批复,表示皇后一片舐犊之情,凡事都为孩子考虑,并无不妥。关于公主的教育问题,就全权交给她负责了。前方战事吃紧,这种小事以后就不要拿来打扰朕了。
而在李定宸表明态度之后,越罗才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她不单是要让公主学这些东西,还打算扩大范围。于是以公主需要伴读的名义,下旨命在京官员将年龄在三到五岁的孩子送进宫学习。
听起来很正常?如果她不是想让所有适龄的孩子全部进宫,而只是从其中挑选几个的话,的确是的。但在这个多子多福的年代,只要条件允许,大多数官员家中都是妻妾子女成群。在京数千官员之中,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家中有适龄女儿,那也有几十人了。
再没听说过皇子皇女选伴读,需要那么多人的。
而皇后显然没有开玩笑的意思,因为她已经命人在后宫之中腾出一个宫殿。反正现在后宫空虚,虽然很多宫殿已经被挪作他用,但空置的地方却还是很多。非但可以容纳那么多人一起授课,就是留她们在宫中住下也没问题。
家中有这个年岁小女儿的官员们不由忧心忡忡。
本来给公主伴读不是坏事,天家贵女,又如此得皇帝宠爱,就算只跟在她身边一段时间,好处也是尽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他们更想写奏折去告状了。
奈何皇帝一早下过令,这等“小事”不必打扰他,由皇后裁决即可,他们也只能含泪把自家女儿送进了宫。
年年是个性子有点独的小姑娘,毕竟在宫中的生活环境就是要星星不给月亮。但总是只有自己和哥哥两个小孩,其他都是大人,不免无趣。如今忽然来了那么多的小伙伴,她简直快要乐疯了。
就连原本因为看到冬生每天辛苦上课所生出的那一点抵抗心理,都彻底消散,非常积极主动自觉。
被比下去了的冬生委屈的看着自家亲娘。
越罗被他看得心虚,只好揉了揉他的头顶,安抚道,“你是皇子,将来会成为储君,再将来会成为皇帝,承担起这万里江山的重担。你学的是帝王之术、天子之道,不是普通人能学的。”
冬生虽然懵懂,但对自己的身份已经有了意识,闻言也只是点头。
越罗凑到他耳边低声道,“不过身为皇子,只在这宫里,有些东西永远学不到。等你再大些,我求你父皇放你出去,在外头历练一阵。”
冬生的眼睛立刻亮了,“真的?”
“自然是真的。”越罗道,“不过得等你把该学的东西都学了,让你父皇满意。”
虽然就像是在眼前画了一张大饼,实现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但冬生年纪小,考虑没那么周全,已经非常高兴了。就连那些枯燥乏味的课程,似乎也不那么难以忍受。
像是因为准备公主上学的事被勾起了兴致,越罗接着又召了两位阁臣前来商议,预备在京城开一家女医学堂,从民间招收女童学习医术。因为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如今女子看病殊为不易。就连达官显贵王公勋戚家的内眷,也只能请了太医,隔着帘子看。若是能让女子学会医术,以后开设女子医馆,则可惠及天下女子。
这是善政中的善政,然而两位阁臣却并未立刻应允。
究其根本,是因为在这世间,很多东西是只许男子学而不需女子学的。
就像四书五经,经义时文是男子的专属,即使有许多官家千金同样精通,也不可能去参加科举考试一样,医术之类,许多也都是传男不传女。或许有些家庭风气开放,女子也天资聪颖,可以学到一星半点儿,但也只能以之自娱。一旦想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那就成了自甘下贱。
世俗风气如此,即使贵为皇后,想要改变也很难。
不过这毕竟是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事,而且医术也不像科举或者百工这般敏感,是为了治病救人,所以刘诚和李琦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认为此事应当考虑得更周全。
越罗便立刻道,“既如此,此事就托付给两位先生,挑个可靠的人负责,拟好了章程送上来吧。”
这招甩锅是她跟李定宸学来的,非常好用。
两位阁老闻言对视一眼,只能苦着脸点头应下。皇后是女子,有些反对的意见,他们也就不好当着她的面说。但这差事一应下来,以后再要推脱,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不过这也正是皇后的聪明之处。她没有碰那些敏感的政务,而是挑了这么一件模棱两可的事来办,冲着她的身份,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借助公务往来的机会,从李定宸那里得到肯定之后,具体的章程很快就送到越罗这里来了。
太医院里本有医女,由她们起头,先招收一批女童教一段时间,暂时不对外声张。过程中若是出了什么问题,再调整也来得及。若是的确没有问题,再扩大规模便是。
虽然是试行,但越罗却还是很认真的做了准备。她拨了一座皇庄出来作为教习之地,这样,在学习之外还可以在周围的田地里种植一些草药,用以练习。而皇庄的牌子也被换成了听起来不明觉厉的“皇家女医学堂”。
在西北战事如火如荼的时候,这所学堂几乎是悄无声息的建立了起来,开始授课。
做完了这两件事,越罗便安稳了下来,没有再继续对朝堂伸手的意思。最多就是在一场场战事的捷报送上来之后,跟朝臣们开了几次会议,商讨这一战的封赏该怎么定。
人太多,规模太大,国库虽然看起来还算丰盈,但也得计划着花。
……
西北的将士们并不知道朝中正在为他们的赏格而起争执,皇帝御驾亲征,大秦士气如虹,再加上草原人并不一条心,所以在采用了分而化之的计策之后,大秦的胜利基础已经奠定,这最后一战便理所当然了。
大秦在黎明时分发起冲击,草原人毫无防备之下陷入混乱,被秦军死死压制,不得不寻找薄弱处突围,且战且走。
却不知,这正是大秦的打算。
于是他们从固原城下,一路溃逃,进入草原之中。而秦军紧追不舍,也随即跟着进了草原,追击数百里。直到草原人勉强收拢阵型,打出白旗,主动投降乃止。
不投降根本没有别的出路。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仗着骑兵的便利逃入草原深处,军队在草原上容易迷失,所以基本上不会追得太紧,很快就会撤退。这样他们便可得到喘息之机。
但是这一仗本来就是因为日子过不下去,没饭吃了才打的。现在打了败仗,还消耗掉了族中仅存的粮食,很多部落的首领再三考虑之后,还是不得不对大秦的军队低下头颅。
投降、内附,他们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大秦的百姓。而大秦在遭遇灾荒的时候,朝廷和官府都会赈济,对他们来说反倒是一条活路。
反正过两年休养生息,恢复过来之后,他们完全可以骑着马再逃出去。
但李定宸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他接受投降,却不准备让部落内附,而是十分“大方”的将他们放回了草原上。
想要粮食也可以,拿战马来换。
固原城里那上百万斤的粮食,本来就是为此而准备的。
第126章 班师回朝
天泰十六年四月,皇帝率军大破草原异族,解固原之围,追击五百里。
草原人虽然已经举旗投降,但善后的事宜却还有很多。战败的俘虏该怎么安置,圈回来的地要怎么治理,跟草原人如何谈判,以及出征大军的封赏等等……
不过这些事情,就不需要李定宸亲自处理了,只需任命相应官员便是。
随军出征的官员们对此都很感兴趣。他们是文臣,跟在李定宸身边,也不过一个参赞军务政务的名头,虽然也能沾光,但到底跟武将不一样。仗打完了,剩下的才是他们的差事。
而除了封赏须得等朝廷那边议定,剩下的事,都得跟草原人周旋谈判才能最终定下来。
而打了胜仗,谈判自然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差事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