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就像玉凌云自己说的,她暂时无法做一个安守本分的内宅妇人,但是她却在努力的去做,这就够了。只要她努力,晋安帝确信她能够做到。
不过现在……晋安帝看着玉凌云,道:“若是朕答应你,把人手给了你之后,你准备怎么办?”
“虽是儿臣开的口,但人手却不必给儿臣。”玉凌云淡淡的道:“若父皇恩准,让启光有调派能用之人的权力便是,儿臣查什么,与启光说清便可!这虽绕了几个弯子,多了几道程序,但总比儿臣一内宅妇人揽权,遭人非议要好得多。”
“你啊你~说了半天,还是为了老六。”晋安帝一边摇头,一边笑道:“都说女生向外,连你嫁了人都不能免俗,一心为夫君谋划,更别说旁人了!”
“儿臣就算不嫁他,也会为他谋划!”玉凌云淡淡的道:“唯一不同的是,儿臣嫁与他,为他谋划是分内之事,未嫁与他,为他谋划则是义气和道义。”
玉凌云说的是她心头所想的,当然,她不知道的是在傅俪娘所经历过的那一世,她就是那么做的——虽未嫁给李煜炜,却从始至终都在为他谋划,成为他不可或缺的助力,之后更坚守延州二十载,让大商未再遭受突厥之祸。,也让李煜炜无后顾之忧。
“你的胆色朕很欣赏,你能为老六谋划,朕很欣慰,但将人手调给你或者老六差遣,朕还需要斟酌一二!”晋安帝呵呵笑着,并没立刻给玉凌云答复,这件事情不是小事,他需要好好的考虑和衡量。
“儿臣静候父皇佳音!”虽然在李煜炜面前说无论如何,就算撒赖也会赖到晋安帝点头,但实际上玉凌云却不会也不可能那般做,她的心态很平和,半点失望都没有,点点头,之后道:“儿臣别无他事,儿臣告退!”
“急什么,难得进宫一趟,和朕多说会话,再一起到皇后那里用午膳!”晋安帝瞪她一眼,不满的道:“难不成做回了女子,嫁给了老六,和朕就无话可说了?”
“没有换回女装之前,儿臣与父皇也没多少话可说的。”玉凌云秉承着实话实说的习惯,再一次说了实话,把晋安帝噎得吹胡子瞪眼睛,胡公公则憋笑,晋安帝被儿媳妇噎成这样,还真是头一次。
“你这小子!”晋安帝笑骂一声,而后又略带戏谑和好奇的道:“你这狗脾气,一点都没变,老六受得了你吗?”
“儿臣以前怎样,现在依旧还是这样,启光以前能接受,现在为何会受不了?”玉凌云只觉得晋安帝闲得慌,连这种事情都关心上了,她淡淡的道:“若儿臣性格大变,恐怕不仅启光,连皇上您都会难于适应吧!”
“算你说的有理!”晋安帝点点头,认可了玉凌云的说辞,他侧脸对胡公公道:“吩咐下去,朕一会去皇后宫中用膳。”
“是,皇上!”胡公公应诺,不等他下去让人传话,玉凌云便淡淡的道:“皇上,来日方长,今日儿臣就不留在宫里陪您和皇后娘娘用膳了。”
玉凌云不是在矫情,也并非不愿意接受晋安帝的好意,之所以拒绝是因为她确信,若自己留在宫里陪帝后用膳,那么不出半个时辰,宫内外的有心人就能得知这个消息,而后各种试探必然接踵而至。她不怕麻烦,也不畏惧麻烦,但她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小心谨慎些总是没错的。
玉凌云一句“来日方长”让晋安帝意兴阑珊,他摆摆手,道:“罢了,你跪安吧!”(未完待续)
第九十七章 决断
“朕真是羡慕伯卿,朕那么多儿子,没一个有亦冰的胆识,没一个敢像她这样光明正大的试探朕!”玉凌云离开后,晋安帝叹了一口气,感慨万分的道。
是试探吗?胡公公腹诽一句,他可不认为玉凌云是在试探,她根本就是明目张胆的跟晋安帝要权好吧?也就她才有这么大的胆子,换了别人,哪敢啊!
不过,胡公公却没有把心里真正所想的说出来,而是笑着道:“皇上何须羡慕大将军,皇上可别忘了,毅郡王妃现今可不是玉少将军,不是玉家大少爷了,而是您的儿媳妇。养得这般出色,却为您做了嫁衣,送给您当了儿媳,大将军一定气得捶胸顿足,说不准都气到吐血了!”
胡公公带了打趣的话让晋安帝哈哈大笑起来,笑骂道:“你这狗才,伯卿若知道你在背后这般埋汰他,定饶不了你,非撕了你那张嘴不可!”
“若大将军真把奴才的嘴撕了,也是因为奴才说中了他的痛处!”胡公公笑着附和道,他侍候了晋安帝半辈子,自然知道说什么能让晋安帝开怀。
晋安帝笑着摇头,又道:“说来说去还是老六有这个福气,若是有半点不巧,他都不可能把亦冰娶进门。他和亦冰一个敦厚稳重,一个锐意十足,性格不同却又因为打小的交情相互容让。也就是他了,若是换了别个,就算朕能说通伯卿,也未必能让亦冰乖乖的坐上花轿。”
“六爷有福气不假,但若没有皇上您运筹帷幄,为他谋划,他纵有再大的福气。恐怕也要错过这场姻缘。”胡公公笑着道:“说来说去,还是托了您的洪福,六爷才有此福气。”
“这话朕爱听!”晋安帝笑着说了一句,却又叹了一口气,道:“也是先头那个没福气,天生就是个福薄的,就算有皇后为她谋划。有朕的成全。还是享不了这个福。除了去的恰是时候,她嫁给老六之后就没做对一件事。”
胡公公知道,晋安帝口中“先头那个”指的是谁。虽说人死为大,但对丰怡莛真是没什么好感胡公公心里还真是很赞同晋安帝的话,同时,他也知道。晋安帝对这个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长大的儿媳妇原本就没多满意,丰怡莛能嫁做郡王妃。是皇后的一心谋划的,而晋安帝成全的也只是皇后的念想,而不是丰怡莛。当然,只是不怎么满意而已。并不厌恶。
但丰怡莛嫁给李煜炜那么两年,蠢事做了一件又一件,连皇后都不耐不喜了。更何况晋安帝?也正是因为这样,晋安帝才有如此评价。才会说她死的恰是时候,这话听起来无情凉薄,却是晋安帝的真实想法,更道出了事实。
若非丰怡莛在宫宴上出事,晋安帝不会那般强烈地意识到儿子们已然长大,与他们一起长大的还有他们的野心和狠辣。
晋安帝的兄弟众多,他只是出类拔萃的一个,并非傲视群伦的一个。他登上皇位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有过太多惊心动魄的争斗,也有太多的人为之死去。晋安帝实在是不愿见到自己与兄弟们的争斗在儿子们身上重现,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孙辈因为争斗受到伤害甚至夭折。
为此,晋安帝登基之初便有意的对诸皇子进行了约束,有意识的限制着他们。诸子年幼时,有意识避免儿子们与勋贵权臣子弟走得太近,进而从小就培植自己的实力和班底。等他们成年,出宫建府时也给了他们诸多限制,限制他们私下招募太多的幕僚门客,培植势力,给了他们差事,却也限制着不让他们手上的权力膨胀。婚事也是如此,几位王妃品貌德行上佳,出身上佳,但她们的娘家总有这样那样的缺憾,让皇子们的妻族无力或者无法给他们更大的助力。
晋安帝一直以为自己做得很成功,儿子们虽有明争暗斗,打压他人壮大己身,但他们也都是有分寸的,再怎么斗再怎么闹,也不会太过激。这样的争斗在他看来是良性的,也是很有必要的,直到丰怡莛出事。
儿媳被人暗算,还是在宫宴之上被人暗算,这件事情让晋安帝仿佛被人狠狠地打了一记耳光,那种火辣辣的,疼到心里的感觉是多年未曾有过的,让他勃然大怒的同时也开始了反思,反思他这些年对儿子们的教育和限制到底没有成功。
先帝对待诸子的方式是放任,放任他们去争去抢去夺,放任他们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放任他们笼络朝臣,似乎只要不超过他的底线,不影响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信,他就可以视而不见,他甚至还在后面添薪,让夺嫡的大火越烧越旺,波及越来越广。大商顶级的世家都被牵连进来,彼此的争斗倾轧持续了整整十多年,整个大商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二十年前,突厥大军能够一路凯歌,攻到江州,险些将大商江山沦丧便是这场夺嫡大战中最大的代价。
如此巨大的代价,得到的成就自然也是非凡。先帝临朝时期,是世家大族的权力的鼎盛时期,满朝文武世家出身的占了六成还多,而剩下不足四成中,八成都是武将,文臣之中非世家出身的寥寥无几。而等到尘埃落定,晋安帝登基的时候,满朝文武世家出身的不足三成,大商自建朝以来,帝王的权力得到了最大的集中。
权力集中在帝王之手,世家也不足为患,晋安帝对儿子们的教导和期望自然也就不同,这也导致他采取了与先帝决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但丰怡莛的死,让他不得不承认,他还是失败了。
但是这件事情却不是坏事。
首先,发生的时机不错。已成年的儿子们才刚刚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羽翼未丰,只要他早早选定继任者,就能让他拥有绝对的,压倒众人的势力,将来他继位登基,也能平顺安泰,而不像自己当年,登基伴随着刀光剑影,登基之后也内忧外患不断,难于安眠,为帝三载,才清肃了曾经的几位对手的势力。
其次,出事的人不错。这说来让人心寒,但对晋安帝来说,出事的是丰怡莛而不是别个儿媳确实是件好事,起码不用怀疑暗中下手,毒害兄弟子嗣的会是他最中意的继任者李煜炜,。诸子之中,李煜炜不是最年长的,不是最聪慧的,也不是最得他欢喜的,但李煜炜却是最合适的。他性格敦厚,这样的他上位之后能善待兄弟,也能让那些现在仍旧受晋安帝铁血手腕影响的世家安心些,更放心让族中优秀子弟入仕。世家就是一柄双刃剑,世家子弟遍布朝堂的时候,皇帝有被架空之虞,难以安枕,世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