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夏噗一声笑起来,看着前面捧着一把鲜花干花,又说又笑,两个人都兴奋的简直成了李文楠的李冬和李文梅,心里一阵酸软,扭头看向窗外。
今天的这一份人情,她记下了。
宣德门外的鳌山是整个京城最宏伟的灯山灯海,汴河两岸,则集中了整个京城最具巧思妙想的花灯,要论看灯,宣德门远不如汴河,这是古六的话。
李夏出神的看着窗外,这汴河的灯如何的好,只有古六跟她说过,其它的人,他们都跟她说,宣德门外的鳌山,才是天下第一。
第260章 那位公子
宣德门外的鳌山,她看过很多回,也看过好些回专门为她搭出来的鳌山,她说红色好,他们就搭出通红一片……
汴河的灯,她这是头一回看到,和汴河的灯比,鳌山壮观到没有了灵魂,这汴河两岸,才是灯神驻停所在的地方,这份灵动有趣,鳌山远不能比。
古六果然是个实诚人。
船走的极慢,一家一家经过那些亏他们怎么想出来的花灯,到花灯渐稀时,船调了个头,靠近汴河另一边,缓缓往前。
再到花灯渐稀,丫头婆子端了汤团、蟹粉小饺,鸡汤银丝面,和皮薄透亮的鲜虾小笼包,鲜荠菜煎饺、蟹壳酥等十来样小食送进来。
众人才恍然发觉,已经是午夜时分了。
众人吃了夜点,李文山喝了半杯茶,正要说一句该回去了,小厮枫叶掀起半边帘子,笑着禀报:“五爷、六爷,各位姑娘,我们爷来了。”
李文山急忙站起来,拉着李文岚迎上去,郭胜和徐焕也急忙跟上,从李冬到李夏,也都站了起来。
李文山刚走到船舱门口,帘子掀起,江延世大步进来,灯光下,看起来有几分疲惫,冲李文山拱了拱手,“李兄和弟弟妹妹可还尽兴?”
“难得之极,多谢江公子。”李文山这一句谢真心实意,长揖到底。
“诸位尽兴,也就不枉了我这一翻心意。”江延世微微欠身,笑容可掬,“赏了汴河灯,再看了烟火,今年这上元节,也就无憾了。”
李夏忙转头看向窗外,窗外的花灯正很快往后退,花灯好象也比刚才更稀疏了。
江延世看着转头看向窗外的李夏,眼里笑意隐隐。
“江公子说的极是,我们……”李文山的话说到一半。就被江延世打断,“今年这烟火,就请诸位跟在下一起观赏,在下正好领了督办灯节的事,看烟火,没人比咱们更便当了。”
船速比刚才更快了,快到船上的人都能觉出来了。
“诸位请坐,一刻钟内,咱们最好赶到,收拾妥当,安心看烟火。”江延世抬手让着众人。
李文山硬生生拧住脖子,没去看李夏,只伸手牵住李文岚,重又坐回去。郭胜站在最后,瞄着拉着李文楠坐回刚才地方的李夏,也拉了把徐焕,重新坐回去。
江延世这才去了斗蓬,接过小厮递上的帕子,净了手,径直走到李夏和李文楠对面,坐在两人对面,李文楠空出的那把椅子上。
李文楠惊愕的瞪着江延世,惊愕到连害怕都忘了,江延世迎着她愕然的目光,目光落在她半张的嘴,灿然而笑,李文楠啊了一声,抬手捂住了脸。
江延世笑出了声,迎着李夏斜过来的目光,“你比你七姐姐更象姐姐。”
“七姐姐就是这样的脾气,她是个好姐姐。”李夏看了眼已经放下手,却满脸通红的李文楠。
“刚才看到什么有意思的花灯了?”江延世接过侍女递上的茶,自在的往后靠了靠,坐舒服了,没再看李文楠,只看着李夏,笑问道。
“很多,家家都很有意思,特别是有一家天女散花,花瓣撒了我们一船,特别有意思,多谢你。”李夏也接过茶。
江延世抬手示意侍女,“这个时候,怎么还给姑娘上茶?”
“婢子错了。”女侍顿时白了脸,急忙将托盘伸到李夏和李文楠面前。
李文楠将杯子放了回去,李夏托着杯子笑道:“我就喝这个,正在醒醒神,要不然一会儿看烟火时打了瞌睡怎么办。”
江延世嗯了一声,冷冷扫了女侍一眼,女侍哆嗦了下,托着李文楠那一杯茶,急忙退了下去。
“下人不周。”江延世冲李文楠颔首,“女儿家体弱,这个时候再喝茶,容易伤脾胃,阿夏要喝,也要淡些,还是让人换一杯给你吧。”
李夏没再坚持,放下了杯子。
片刻,女侍重又托了碗汤,和一杯清茶送上来。
李夏端起茶,垂眼啜着,江延世往后靠在椅子里,抿着茶看着她。李文楠端着她那碗鲜花饮,嘴唇抿在碗边上,拿捏的浑身都要僵硬了。
李文山背对着李夏,偶尔拧一个头还行,一直拧头看就不合适了,这会儿只好紧盯着对面李冬的神情,李冬紧紧抿着嘴唇,看着垂着眼皮,淡然抿茶的李夏,看到李夏冲她抬了抬眉毛,露出一脸笑容,轻轻舒了口气。
阿夏从小胆子就大,她竟然一点儿也不害怕。
唉,这位这么好看的江公子,怎么偏偏这么让人害怕呢?大概就是因为他太好看了,谁见了他,都要自惭形愧到仿佛害怕一样吧。
李文山看着李冬舒了口气,放松下来,也跟着松了口气,他其实都是多担心的,阿夏还用得着他担心?咦,阿夏好象没怎么跟他提过江公子,这个江公子,娶的是哪家姑娘?嗯,回去得问问阿夏……他请他们坐船,阿夏可一点儿也没犹豫,这会儿又对面……
李文山忍不住拧回头,看了眼笑意盈盈看着江延世说话的李夏,心头猛的突突跳了好几下,看阿夏这样子,跟他可一点儿也不见外!难道……
李文山想的眼睛都瞪大了,不是没有可能噢!
郭胜的目光越过和徐焕你一句我一句说着风景诗句的李文岚,看着语笑晏晏的李夏,姑娘这是要好好看看这个江延世么,看什么?为什么?姑娘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用意?秦王明显不是要辅助太子的……
他想的太简单了,姑娘思谋之深远,哪是他能忖度的?嗯,好好看着,能学一点,就是大福气了。
江延世仿佛根本没留意到他身后心思各异的两拨人,以及,对面紧张不安的李文楠,只和李夏一递一句说着闲话。
“……太后生性简朴,那年送到杭州城的烟火,送只送了一半,最后燃放,又只放了一半,若从这个论,跟咱们今天要看的烟火,是不能比了。”江延世语调舒缓,仿佛在和多年老友闲谈一般。
第261章 闲聊
“嗯,高邮城外,也是年年都放烟火,先生带着我和六哥站在城楼上看,也很好看。”李夏语调闲闲。
“我去过高邮,很多年前了,随祖父回老宅祭祖,路过高邮,祖父带我去拜访他早年在高邮结识的一位老友,没想到老人家早就不在了,祖父哭的很厉害,那时候,我只有七八岁吧,看祖父对着那老人家的墓碑伤心痛哭,觉得奇怪,后来……”
江延世顿了顿,脸上一片怆然,“我也哭过两回之后,就能明白那份椎心之痛了,世间再无此人,自此再不可见。”
李夏默然看着他,这两回,有一回是明尚书么,他和明尚书忘年之交,十分莫逆,这句话,是金拙言说的,还是五哥告诉她的?
“你大哥跟你大伯在任上?最近可有书信递过来?可还好?”江延世突然问了句。
李夏眼里闪过丝了然,这两回里,有一回必定就是明尚书了。
“还好,五哥说,大哥的性子最象大伯,大伯最疼他。”李夏含糊答了句。
江延世微微侧着头,看着李夏,仿佛看到了她眼中那一丝明了,眉毛微挑又轻轻落下,“你五哥也很象你大伯,仁义忠厚,很难得。”
“嗯,大伯娘说我们李家,是以仁义忠厚传家的,先生说,就是有点儿傻的意思。”李夏抿嘴笑道。
江延世噗的笑出了声,拧头看向郭胜。
郭胜没想到李夏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迎着江延世的目光,尴尬的拱着手,却不敢接话,他没领会到姑娘这么说是什么用意,哪敢乱说话?
“你这位先生,”江延世顿了顿,又回头看了眼郭胜,“有点不一般。”
“是。”李夏也看了眼郭胜,一脸笑。
“积善之家有余庆,忠厚是福。”江延世看着看着他的李夏,“能忠厚是大福,李家自李太后起,百家大家,积蕴之厚,令人羡慕。”
李夏看着他,没接话,李家不是李太后的李家,她心里明白就行了。
“你在太原府住了五年,横山县三年,高邮三年,现在回到京城,最喜欢哪里?”见李夏没答话,江延世立刻转了话题。
“太原府不记得了,横山县后衙很小,后面有个小园子,洪嬷嬷种了好多菜,菜上总是生虫子,洪嬷嬷就养了几只鸡,说让鸡吃掉菜上生的虫,后来鸡把虫和菜一起吃光了。”李夏语笑盈盈。
江延世听的笑起来。
“高邮县后衙大多了,洪嬷嬷不种菜了,沿墙种了好些竹子,洪嬷嬷说,竹子又好看,又能吃笋,最好不过,不过一直到我们回来,一根笋也没看到。”
“洪嬷嬷是你的奶嬷嬷?”江延世笑个不停,看着李夏问道。
“我没有奶嬷嬷,洪嬷嬷原来是太外婆的丫头,跟着阿娘陪嫁过来。”
江延世轻轻噢了一声,在横山县要种菜,到高邮县时,就不用再种菜了……
“爱吃笋吗?”江延世笑问道:“京城没有好笋,祖父爱吃笋,却只爱四明山上的笋,我倒觉得杭州一带的笋味道更好。”
“嗯,我们在横山县的时候,学过一种笋子吃法,用咸肉,配上猪腿肉,再放好多鲜笋,笃上一个时辰,那汤鲜极了,不过,哪儿的笋,我可吃不出来。”
“明州人也爱这么吃,我家里一到春天,也要吃上几回,不吃这个,好象春天没有过好一样。”江延世笑容温和,话语随意。看的听的李文楠稍稍放松,听着两人的话,却总有一种听明白了,又没听明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