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我们就走着瞧?”远远传来独孤顺的声音。
片刻,窦轨走进房间,低声问道:“二叔,大家都不看好元家,会主为何就如此倔强,叔德可是他的外甥啊!”
窦威摇了摇头,轻轻叹口气,“有时候人老了就会看不清形势,所谓老糊涂就是说他这样的人。”
“可是他掌握着武川府的资源,他如果不肯松口,形势对叔德很不利。”
“放心吧!只要叔德大军入关中,他就会改变主意了。”
……
尽管李渊在并州进军一路顺利,但他的好运似乎在进入河东郡后就消失了,李渊在河东郡遭遇了劲敌,代王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两万军驻防河东城,又派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率军三万赶赴河东迎战李渊。
宋老生死守河东城,使李渊大军始终攻城不下。
这时,屈突通率三万大军从蒲津关渡河进入河东郡,李渊畏惧屈突通的威名,遂退兵至安邑县,偏偏天有不测风云,河东郡开始连续降雨,雨势迅猛,原野成泽,军队无法作战,双方僵持在河东郡。
李渊军队大营驻扎在一片安邑县城北面的一片高地上,白茫茫水帘似的倾盆大雨一直在远处的树林和附近的草地上哗哗地下着,空气充满了潮湿的气息和泥土的腥味,让人浑身都感觉湿漉漉的,士兵们站在大帐前茫然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阳光灿烂的模样,仿佛那是很遥远的往事。
大雨已经下了十天十夜,仿佛整个天河都倾注到了大地上,中军大帐内不时传来李渊的一阵阵咒骂声,连以沉稳出名的李公也忍不住焦躁发怒了,是啊!时间拖下去对李渊非常不利,巴蜀各郡的数万援军也将陆陆续续抵达关中,给李渊带来极大的压力。
但让李渊感觉压力最大的是粮食不够了,他十天前就已经发鹰信去太原催粮,但现在粮食进度却一无所知,太原方面也没有任何消息传来,令李渊忧虑万分。
这时,亲兵在门口禀报:“启禀大将军,两位都督到了!”
李渊点点头,“让他们进来!”
片刻,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以及长史裴寂、司马刘文静撑着伞走进了大帐,他们纷纷闭了伞,将伞交给亲兵,尽管打着伞,但每个人身上都是湿漉漉的,李渊连忙命人送来热水和干布,众人用热水洗了脸,又用干布擦干脸和脖颈,这才将浑身湿气洗去。
“看这雨势,至少还要下五六天,裴长史,这种天气应该很罕见吧!”李世民笑问道。
裴寂就是河东郡人,对这边的天气地理了如指掌,他苦笑一下对众人道:“这种天气其实并不罕见,在我记忆中,在春夏之交时最容易连续下暴雨,大概三四年会遇到一次,反正去年和前年都没有这种天气,大前年倒是下了十几天大雨,不过那是秋天。”
众人说着天气,都纷纷坐下,李渊道:“我们虽然被困住,但宋老生和屈突通也被困住了,听说官道上积水已经到大腿处,再低洼处甚至有七尺,行军过来是不可能了,不过我们这边地势较高,向北走地势还要高,所以我们返回太原郡倒是可行,我找大家来是想商量一下,是否把老弱伤兵都送回太原,另外,还有粮食问题,太原那边没有消息,但我们的粮食只能支持十天,大家说怎么办,是继续等待军粮,还是先撤军回太原?”
众人都没有说话,李渊对裴寂道:“长史先说说吧!”
裴寂叹口气道:“军中有传言,说刘武周已经夺取太原,弄得人心惶惶,现在雨势太大,宋老生和屈突通坚守城池,难以攻打,而将士们的家眷都在太原,太原不容有失,我觉得可以先回太原根基之地,在徐徐筹划将来的方略。”
刘文静也道:“全部撤回太原也不妥,不如一半军队撤回太原,另一半军队严守绛郡,转攻势为守势,等粮草充足后再进军关中!”
刘文静刚说我,李世民便起身道:“并州遍地是粮草,我们占据了这么多郡县,还担心什么粮草?军队远征,最忌讳不战而退,我们士气低迷,敌人追兵不舍,那我们该怎么办?最后只会全军溃败,束手就擒,那些草寇乱匪不都是这样败亡的吗?我们决不能退兵,相反,只要雨势一停我们就必须立刻出战,以战斗来鼓舞士气。”
李渊又问一直沉默的长子李建成道:“建成的意见呢?”
李建成淡淡道:“抓十个传谣言的士兵斩了,人头传示全军,军心就稳了。”
……
连日降雨不仅对李渊军队影响极大,对两支隋军也同样影响很大,宋老生的军队驻扎在河东城内,条件稍微好一点,而驻扎在河东城以北的屈突通则遭遇了极大的麻烦,他手下一支驻扎在商道的士兵遭遇了泥石流袭击,营盘被吞没,千余士兵全部丧生,而主营驻扎在高处,没有遭遇到危险。
虽然主营没有遭遇泥石流袭击,但一连十天大雨不停,军营里到处都生了霉,士兵怨声载道,屈突通也心烦意乱,他从军三十年,什么情况都遭遇过,这种连续暴雨也经历过两次,尽管有了一定经验,但经验解决不了问题,面对恶劣的天气,屈突通同样束手无策。
入夜,屈突通正坐在帐中给代王写信,要求长安给他的军队增加肉食供应,连日降雨使士兵们体质下降,情绪低落,只有在饮食上加以改善才能提高士气。
但长安其实也给了河东军队不少肥羊鹿肉,只是肉食等物品一般先送到河东城,过了宋老生之手,基本上就没有屈突通的份了。
不仅没有肉食,就连粮草帐篷等必需品宋老生也给得不足,粮食就不用说了,缺口很大,尽管现在是战时,屈突通也不得不按照平时的粮食标准配给士兵。
按规定,战时每天三升米,平时每天一升米,两军对峙,士兵们每天只有一升米的标准,还不见肉腥,这便令士兵们十分不满,还以为是屈突通克扣他们军粮。
帐篷也尤其缺乏,一般隋军标准是二十人一帐,但屈突通只有一半帐篷不到,只能让五十人挤一帐,条件十分恶劣,这样很容易让士兵生病。
尽管屈突通心中极为不满,但他也不得不顾全大局,不想在关键时刻内讧,只得忍住心中的怒火,直接写信向代王杨侑求援。
这时,一名亲兵在帐外低声道:“大帅!大帅!”
屈突通放下笔,走到帐门口问道:“什么事?”
一名校尉上前低语几句,屈突通大吃一惊,手中之笔慌乱地落在桌上。
第595章 建成之策
屈突通急问道:“什么时候发现的?”
“就是今晚才发现!”
“去看看!”
屈突通从亲兵手中接过一顶斗笠和蓑衣穿上,便匆匆向大营东部走去。
东北角的几顶大帐已经被士兵站岗隔离,帐边站着几名大将和十几名军医,屈突通快步走上前,为首军医连忙迎了上来。
“现在情况怎么样?”屈突通紧张地问道。
“很不好!”
军医摇了摇头,忧心忡忡道:“情况非常不妙,五十几名士兵都是同样的病状,上吐下泻,发高烧,已经死了三人,今晚恐怕还有十几人熬不过去。”
“是瘟疫吗?”
“暂时还不知道,但应该是类似疫病,我们现在担心的是扩散问题,这种病一时看不出来,但会在几天内发病,现在我们也不知道事态会有多严重,但大帅请做好心理准备。”
屈突通半晌才长叹了一声,他随即对副将桑显道:“传我的命令,严密封锁消息,在三里外另建大营,所以发病士兵一律送去新营。”
……
很多事情并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尽管屈突通下令封锁消息,但军中爆发疫病的消息还是很快传遍了军营,士兵开始恐慌起来,尤其在随后的两三天内,隋军疫病开始爆发,短短两天内,染病士兵便超过了千人,死亡近百人,几乎无人能被治好,所有染病士兵都只有死亡一条路。
封锁消息的恶果就是以讹传讹,疫情夸大,军营纷纷传言,已经五六千人感染疫病,已死亡三千余人,在极度恐慌中,隋军士兵开始大规模逃亡,而巧逢此时,雨势渐小,使士兵逃亡之风更加迅猛,屈突通连杀数十名逃兵,以震慑全军,逃亡潮依旧难以抑制。
一片树林中,十几名逃亡的士兵正挤在一起烤一只猎到的小鹿,由于树木太湿,树林内飘起一股股青烟,正在附近巡逻的李世民手下大将刘弘基发现了青烟,他立刻率领巡哨士兵从四面包围而去。
十几逃兵吃得正欢,忽然一声大喝,百名士兵杀了出来,将十几名逃兵团团包围,十几名吓得纷纷跪地投降,大喊饶命。
刘弘基见这些士兵分明是隋军,却没有穿盔甲,不像是斥候,便喝问道:“快说,你们是什么人?”
士兵们吓得战战兢兢道:“我们是屈大将军手下,因为军营爆发疫病,我们逃了出来,恳请将军饶命!”
刘弘基又追问了几句,他立刻意识到军情重大,必须立刻回去禀报。
“他们统统带回大营!”
百余巡哨士兵押着十几名逃兵离开树林,向大营而去。
此时雨势已经小了不少,连日大雨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在营外活动的斥候也明显增加了,但低洼处依然积水严重,只能在高处巡哨布防。
刘弘基带着被抓逃兵来到大营,迎面遇到了在外围巡逻的李世民,刘弘基连忙上前汇报情况,李世民眉头紧皱,他沉思片刻吩咐道:“把这十三名逃兵分开审讯,然后对口供,发现不一致的地方再深入盘问。”
刘弘基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睿智,这确实是辨别敌人用计的良策,虽然用十几人来使计不太可能,但还是要谨慎从事,刘弘基立刻答应,“卑职这就去审讯!”
李世民也调转马头,先一步向大营奔去。
且不管这些逃兵是真是假,可这件事一旦确认,将是他们百年难遇的战机,尤其对手是屈突通,如果不是因为疫病,他们很难战胜此人。
中军大帐内,李渊正和裴寂商量去附近郡县取粮一事,他们也知道仅仅临汾、绛、长平三郡的库存官粮就至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