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秦朝当皇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田分地对百姓而言,自然是极大的好处。可这也仅仅局限在那些无产者手中,或者田亩少于一百五十亩的农民。对于那些田产众多的士绅乡豪而言,除非分家分产,不然是不会有田可分的。
    毕竟,均田制的根基就是政府手中能够掌握住极大的剩余耕地。若是平白分给了这些家有豪田的士绅乡豪,岂不是浪费耕地储备?
    对于这些无产者,迫于生计被豪族隐下的户口,扶苏的处置是十分宽宏大量的。可对于那些有足够田产,本身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缴纳税赋却主动逃税漏税的。扶苏表现就颇为严厉了,这多出一倍的丁税便是其一。分田分地自然也没有他们的份儿了。
    杨莲为士绅乡豪,自然对这些消息也是有过了解。叹气道:“如此说来,这的确是使君恩泽。这三百四十钱的丁税,老夫这把老骨头也当用上一二。只是不知道使君宪令,还有哪些?”
    东博见杨莲松口,顿时松了口气。这杨莲可是这周边标杆性人物,他若松了口,自然就好说。于是连忙道:“使君宪令,此次征收名为夏税,只征丁税,徭役。不征田租!”
    杨莲接下道:“听闻善无城中可是有布告,言此次丁税有所减免?”
    东博初始听到此次减免口赋,也是吓了一跳,道:“说来小子也有些不敢置信。此次口赋,一丁只口赋三十钱。”
    杨莲倒吸了一口凉气,猛然站起来,良久,朝着郡守府方向遥遥一拜。
第六十二章:轻徭薄赋养生息【二更送达】
    在扶苏未改赋税之前,口赋的标准是每丁一百二十钱。WWw!意思就是说,一户人一个丁口~交一百二十秦半两。以当下物价,便是一户需要交纳至少十二石的粮米来交纳口赋。
    十二石,便是十二亩地的出产。这个税赋,对那些士绅乡豪自然算不得什么。可对于那些贫无立锥之地的无产者,便是分外艰难了。如此,也难怪收上来的税赋逐年都是降低。
    而今,扶苏将口赋降低,降到每丁口三十钱。足足降低了四倍,这个降低的额度,委实吓坏了不少人。只不过这个惊吓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难得的惊喜,少了如此多的口赋,对于每一个百姓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被减轻。
    对于杨莲的表现,东博也是心有同感。对杨莲道:“虽说如此,可这些每丁只交三十钱的户口只限于去年有交纳过丁税之人。那些去年未有交纳口赋的便要和那些隐户一起交纳三百四十钱的口赋了。当然,这非是年年如此,使君体谅只今年一次交纳。算作对这等奸猾之人的惩戒,若是今年未有交齐税赋的。明年依旧交纳十倍的口赋。还望杨先生与众位乡邻多多讲明,不然,到时候就莫要怪小子无礼了。”
    对于东博的这番隐隐威胁的话,杨莲并没有如往常那般暴怒。反而是微微颌首,表示同意的样子。
    作为正统的士绅乡豪,这些人并非如话本传奇所言那本作恶多端,靠着剥削劳苦大众而发家致富。事实上,古代虽说恶绅劣豪不少,可终究只是占据一小部分。大多数的士绅乡豪还是恪守传统美德,造福乡里为任的。
    所以,对于此次惊喜大喜的消息,杨莲自然不会希望乡邻再犯下什么愚钝不堪的错事。当下,杨莲便站起身对东博道:“东有秩请放心,这种田纳粮,天经地义。你且放心,老夫这般骨头还是有些分量的。此次若是有那敢胡搅蛮缠的,休怪我翻脸无情!”
    东博笑颜满面,弯腰大拜:“多谢杨先生。”
    “哈哈!”杨莲笑着扶起东博:“客气客气。如此,便随我走吧,此时日也请东有秩多多说明,到时候老夫也不希望出那不该有的差错啊。”
    “此应有之理。”东博大笑应下。
    这般场景,在雁门郡十二县无数个乡里之中演绎。或许有些差距,可扶苏已经成功将政令贯彻到了乡里之间。这不仅是新的行政体系的功效,同时也是扶苏个人威望不断提升后得到的后续效应。
    而此次扶苏减免口赋惠及百姓,又以重罚震慑那些偷税漏税之辈。可谓是收效甚大,当特科的回馈反应到扶苏手中时,扶苏心中愉悦自不言待。
    甚至特科的情报上还写有,往日那避之唯恐不及的税吏离开乡里时,竟然有人送别三里又齐齐朝着郡守府的方向遥遥一拜。一想到那场景,扶苏心中的得意是难以言表的。只不过在众人面前还要装作矜持,摆摆手:“这个东博倒是带了个头。”
    也没说是好头还是坏头,不过却让这么个习俗流传了下来。
    除去丁税的下降,对于徭役,扶苏也做出了改变。当然,扶苏是不可能废除徭役的。毕竟扶苏忙完税赋改革还要去长城,透过长城的修建将影响力渗透到北方军团去。
    而且,并非是所有徭役都是被人厌恶,痛恨的。对于徭役,后世不少人都有相当大的误解。
    徭役,便是以国家政府的名义无偿地要求百姓付出劳动的一种行为。
    这样看,似乎怎么都是*的样子。可实际上,并非如此。有句话说的好:“不要问国家给了你什么,问问你为国家付出了什么。”
    徭役便是百姓应当为国家付出的一种义务,并不该毫无选择地否定。就如义务兵制,便是徭役。
    徭役是秦赋役制度的重要部分。徭役主要有更卒,正卒和戍卒,以及复除。更卒、正卒、戍卒这些都是军役,也就是百姓入伍参军以服军役。除去军役,还有力役,杂役。
    政府名目繁多的徭役可谓是让百信难以安息,若是扶苏一厢情愿的以为减轻了口赋,减少了田租收取的比例就能让百姓休养生息,那便是大错特错了。
    对于百姓生产造成的影响,田赋两样都远远不如徭役多。
    军役还好,毕竟是国家军事体系里。有军粮、军服可以供应,甚至入了高阶军功爵光是军饷也有不少。可其余的力役、杂役就难办了。这些往往繁琐,办完这个就紧接着要去办那个。
    按照秦朝的徭役制度,男子17岁后开始服徭役,称之为傅籍。
    若是想要逃役,秦律对逃避赋税和徭役的行为是做了明确的处罚规定的。《秦律?傅律》为防止逃避人口赋(即人口税),规定隐匿成年男子,以及申报废、疾不实,里典、伍老要处以耐刑;在户籍上弄虚作假的民户、典、老、同伍都要被罚〃赀甲〃、〃赀盾〃,并判流放刑。
    先讲秦朝的军役,军役分为正卒、更卒、戍卒。以男子从十七岁开始傅籍算,需要在家乡所在郡县的郡兵参加每年一个月的更卒以保持战斗力,也就是一个月的新兵训练。然后初始则要服一年的正卒役,这样的日子一直要持续到男子五十六岁才会免除。
    同时,在秦朝吏员体系内,游徼、亭长这些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官职。按照秦朝的律法来解释,这些都是徭役的一种。
    也就是说,这些一直以来被认作公务员的人实际上只是为帝国服徭役。也就是做,刘邦的亭长之位只是运气好服徭役时选到了一个好差事。并非是刘邦谋到了亭长的一个职事。尽管后来这些徭役逐渐成为一个个体制内的职位。
    一般而言,占据徭役时日中最长的是军役。可秦朝却有些不同,尤其是边郡地区。边疆地区多有战乱,自然国家会时常修建一些关塞,堡垒。这些自然不是军士去建造的,这些大多就轮到力役出场了。
    力役,简单直白意为卖力气的徭役。比如长城,除去那些囚犯自然就是从各郡出来服徭役的百姓。当然,自扶苏将这活揽下的时候便成了雁门百姓徭役的一个主要目的地了。
    最后一项,便是杂役,杂役的情况很复杂,甚至还带着*的味道。在中国历史上徭役最沉重的宋朝时,在许多地方官家中忙上忙下的未必是这个官员的下人,极可能实在百姓在服杂役。同样,在仓库门口,城门处站岗的这些手持长枪短刀的,也未必是军人极可能也是杂役。甚至,在衙门里跑上跑下,上传下达的也未必是郡署里的吏员,而是杂役。
    也许要说了,宋朝跟着秦朝那么远,似乎并无借鉴意义。可实际宋时为中国徭役最为沉重的时期,很大原因是因为宋朝延续时间长。有足够的时间让后世晓得这个时期百姓在徭役上的负担,可秦朝却是短短一瞬,秦末集中爆发的矛盾突出在徭役的频繁上并不亚于宋时。
    博大精深的汉字给了官员们无限找便宜的可能。于是,杂役的名目也有了无限的可能。繁多的杂役让百姓难以安息,以致一有喊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口号,无数人便如深闺怨妇一般找到了知己。爆发了最猛烈的力量摧毁了这个制度优越,二世白痴的皇朝。
    有着穿越者的优势,又终于掌握了一个郡的权力。扶苏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在减免了口赋之后,扶苏的下一刀落下向了徭役。
    对于徭役,扶苏先将目标瞄准了军役。嬴政给了扶苏向税赋开刀的权力,实际上也让扶苏有了插手军事改革的权力。从秦朝的兵员来看,实际上是源自义务兵。实际上就是那些傅籍百姓成为的秦军战士。
    对于服军役年限,扶苏将其改成了三十五岁。实话说,对于四五十岁的士兵。扶苏并不看得入眼,尽管这些人也许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可这个年代的劳动人民老得快,一个老农站在你面前,四十岁的人一看还以为是六十岁的老人家。
    其后,扶苏调整了整个军役体系。对于秦朝每年一月的军事训练——更卒,扶苏十分痛心地取消,改为每名初入伍的军士将要面临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而原本需要在郡县、京师、边疆总共服役两年的正卒制度也一并归到了雁门郡兵身上。
    也就是说,以后雁门训练出来的新兵都不再发往边疆或者京师了,直接在雁门服役两年。
    对于军役的调整,扶苏大体并没有做出多大的改动。甚至放弃了每年保持军士战斗力的更卒制度,而且也让本郡的百姓不再奔波。事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