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重骑,期泽所部还有骑卒四个部。从战斗方式上来说,这些都是轻骑。甲具多为皮甲,战斗方式多赖于弓箭,弯刀。虽是正面对阵结阵迎战的材官威慑力不大,可在战争中,利用高超的机动力和灵活性,骑卒往往能多发奇效,故在战场之上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除了这七万余将官外,京师卫戍军还有两万余辅兵。
这些辅兵,会进行初级的军事训练,到了紧要关头也可以拉上去作战。甲具,除了将作少府设计的军服,因为一般不承担作战任务,故而一般都只有皮甲少数军官配有铁甲。这两万余辅兵,主要承担的是粮秣辎重的运输。
还有一些,如巨弩,石砲,攻城车,攻城锤,林冲吕公车等这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战具的使用。
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兵额约莫十万。算是扶苏掌握地盘后,第一次进行大规模军团的组建。而且,这支军团的组建,为的,不是守备军事。而是随时拥有打出去的能力。
一路上,扶苏观看了京师卫戍军的表演,总体上,还算是满意。
整个军团的士气极佳,而多次苦战,恶战下来的基底也叫这支军队透着一股子悍勇雄浑的气息。对此,扶苏颇为满意。而今,随着京师卫戍军这个军团的建立,整个大秦的军制算是渐渐回到了正轨。
以前因为南北对峙,在上郡…河南地…九原郡中间互相攻伐。故而,整个大秦的的军队常态遭到极大的破坏。整个秦北地区,河南地…九原郡…云中郡一线都是布满大军,河南地府兵更是几乎为之血流成河。
而于此,大秦内部也是兵力徒增。扶苏和咸阳不仅开展军备竞赛,还开展军力竞赛。扶苏维持住了将近二十五万左右的常备中央军。而咸阳更是拼着财政破产濒临崩溃,几乎耗尽了整个帝国的底蕴,用不过区区十郡不到的地盘,维持了主力四十万,其余咸阳禁军,李斯掌握的郡兵等十数万。总共维持了高达五十余万的庞大军队体系。
扶苏一战尽管击败了二十万王离军团,随后收服内史,平靖地方。可军队上的混乱,不是一时半会可以理顺的。
而今,京师卫戍军这个常备主战军团得以建立。扶苏四营亲卫军也在宫城周遭驻扎,走精兵路线的扶苏终于走上了正规。整个帝国,以前被咸阳秦庭强征入伍的壮丁得以发还回家。
因此,整个帝国几乎都因为数十万男儿回家担负起家庭重任松了一口气。
各种徭役之中,军役是最为沉重的。大秦在扶苏之前,傅籍,也就是应军役,那都是自备武器的。再加上各种开销,进入军队除非有军功,不然往往还需要家庭倒贴钱粮。
故而,内战大体平靖,地方家庭的顶梁柱得以回归,整个帝国民生的恢复自然也得以大大加快。
同时,因为以前内战,故而军制之上稍显混乱。而今,也因为扶苏着手理顺。军事体系也得以变得清晰明了!大体上,扶苏实行强干弱枝,扎钉子的策略。
即,中央军保持强大战力。也就是服从天子,领导枢密院、兵部协管的中央军:如京师卫戍军,各军镇镇军,各行营兵马。这些,是帝国的主力强军。保持强大战力,维持中央权威和帝国统治稳固。
其中,京师卫戍军是就近在京师驻扎,保持精锐最盛的头号王牌军。以及未来可能建立的,应对大战,极其重要的战事甚至灭国之战而组建的大军团。
而各军镇镇军,比如九原镇镇军,银川镇镇军,深入北疆的即将完成组建的定北镇镇军,在陇西即将建立的狄道镇镇军。这些应对边疆外敌的边军系统。
还有各行营兵马,也是属于中央军。行营兵马执行的任务不同于应对外敌的边军,行营兵马负责的是对内破坏统治的势力实行镇压。
比如反秦的六国余孽,就是行营要镇压的目标。故而,从性质上来说,行营兵马是对内的。比如邯郸行营,对阵燕赵齐三国。以及目前身为镇军、行营军双重身份的秣陵镇山越营。秣陵镇按照规制来说,是属于镇军。不过因为吴地,以及百越所处地方,故而山越营的作战任务,是属于行营军。
第十三章:兵制革新京师军(下)
【二更完毕】
除了这些中央军,在扶苏手下的大秦,也开始恢复二级军队。Www!这个二级军队,寓意是预备、守城兵马。这些守备军,就组成而言,一般是府兵组成。
也就是说,平时务农。只是抽取一部分的府兵进行训练当值,到了农闲,便集合全部,进行军事训练。
这些兵马,在组建上,相当于以前大秦的郡兵。接受天子、枢密院、并不和郡尉的数重领导,接受御史台的督查。这些兵马,性质上属于二线甚至三线部队。从负责的任务来说,也只是负责本地镇守,训练新兵进入中央军,以及紧急时刻进入战场,负责城守任务。
在作战序列上来说,中央军是第一线,守备军是第二线。当然,还有扶苏的四营亲卫军,宫中宿卫军。还有特科这个天子亲军。枢密院的文职!
其中,大军团一般规模在十万人左右。当然,如果面对的是攻灭楚国这样的大国。军团会合并其他行营军,乃至镇军组成。合并建立大战役指挥结构。这一点,扶苏参照的是蒙恬北伐匈奴的故事。
当时蒙恬任统帅,下设前后左右中将军。各个将军根据作战任务不同,领不同多寡的部。在部一下,便是和平时期维持的部曲千百屯什伍的规制了。
大军团以下,一般就是镇军。镇军的兵力规模大约在三万到五万,比如银川镇加上周勃的兵力是四万余加上辅兵约莫五万的样子。这是兵力最多的,还有九原镇,镇军规模就要少一些了,只有区区三万。再加上因为定北镇即将建设完毕,故而九原镇的军事作用会得到减轻,这样算起来,约莫会有一万到两万不到的样子抽调到定北镇,震慑异族。
还比如陇西的狄道镇,作为咸阳西部的侧翼,前期在扶苏的指挥下,集合了银川镇,已经联手教训了一顿月氏人。而今兵马约有两万余,加上辅兵,有三万出头的规模。
不算镇军,还有蒙毅曾经以御史大夫衔挂都督晋南行营时负责的晋南行营。在扶苏和王离在上郡…河南地…九原郡大打出手的时候。为了防止晋阳受到偷袭,给扶苏来一个围魏救赵。
故而,扶苏一方面命令邯郸行营对向东负责压制燕赵齐三国,至少也要保护住晋阳往东的安全。另一方面,面对实力极其强强劲的章邯骊山军和实力不错的李斯三川郡郡兵。
蒙毅,领了四个部,以及在晋阳的三个部。合起来,一起编成了晋南行营。这个在扶苏麾下,声名不扬的晋南行营同时还手握大秦最强大的楼船士,这些楼船士,承担了相当大的转运任务和对内史的袭扰任务,对王离大军进攻晋阳拦截的任务。
故而,战毕。扶苏也有多次嘉奖晋南行营。同时,这也是诸行营之中,兵马最多的一个行营。光是中央军主力,就达到了七个部的规模。再加上辅兵,二线地方守备军,人数规模一度达到七万人。当然,随着战争结束,南线压力下降。整个国家军事正常化,扶苏着手调整战区,重新调配军事设置。晋南行营的兵力也减弱到而今只有五个部,依旧联合邯郸行营,负责对章邯、李斯的压制。
其他的,便如邯郸行营中央军主力维持在三万,加上府兵以及二线守备部队,可用战力达到了五万。秣陵镇的中央军主力山越营,编制一万两千人,但一旦逼急了。吕雉可以编壮丁山越人两万。集合起来,也达到了三万余。再加上在秣陵镇驻扎的楼船士,总兵力达到四万余。
粗粗一算,中央精锐军团十万,银川镇五万,狄道镇三万,定北镇两万,九原镇三万,晋南行营加上楼船士四万余,邯郸行营五万,秣陵镇中央军加楼船士两万余。巴蜀,秦陇之地的二线守备军五万。整个帝国,扶苏手下,已经控弦三十五万之巨!
光是中央军主力,也达到了三十万之巨。
虽然在总兵力上,扶苏比起东方五国尚不能占据优势。毕竟,光是楚国。项氏在击败秦嘉的时候已经兵马十数万。而今几乎控制了整个国家,用着整个楚国的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嫡系力量。项氏手中兵力,已经发展到精锐敢战之兵不下五万,总兵力十万。
而刘邦,也在遇到项氏之后,可战之兵超过两万,兵马五万。至于宋义,更是占据了苍头军残部,加上召平、邓宗以及定陶一战逃出生天的残部。整个兵力也有十数万,只不过因为派系斗争,内部混乱,再加上楚国国内不稳。
故而,这十数万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战力。能够被宋义如臂挥指的嫡系,也不过五万左右。而且单论精锐,宋义根本不能和吴中子弟兵组成骨干的项氏部曲相比。
若是不然。算起来,整个楚国的兵力已经和扶苏中央军主力相平。而更不用说,燕赵齐加起来,也有个二三十万兵力了!之前被章邯辛苦灭掉的魏国,更是带甲之兵十万。
同样,也正是因为章邯拼着损失不小灭掉魏国后已经成了疲兵伤兵,主力的整体实力下降,这才会被东阿一战击败。
如是换刚刚穿越那会的扶苏,的确会丝毫不吝惜兵力,不顾念民生,四十万大军顷刻之间举国东征。用雷霆手段扫荡一切,杀项羽,诛刘邦,灭田荣斩田氏。碾压燕赵!
这样下去,扶苏胜面的确不小,至少超过了五成。可代价却是扶苏不可以承受之高昂,那意味着,扶苏至少要付出二十多万甚至三十万将士的伤亡。整个中原,山东之地一大半要打成白地!
别以为不是死三十万人就高兴了,对于帝国而言,伤兵有时候远远比战死者更加恐怖。因为扶苏的军队福利体系下,伤兵是要奉养的,一次性接受十万战死十数万伤残,光是为了对付这极其庞大的军费,就能够让萧何吐血三升而死。
而且,除非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