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这样的要求,超过了英国的承受范围。
拖了几个月,随着沙皇俄国倒下,英国拖不下去了。
相反,美国却可以隔岸观火。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只要维持之前的政策,即在占据了优势的一方身上押更多的赌注,美国就将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胜利者。说得简单一些,不管是协约国集团、还是轴心国集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战火都将摧毁参战的欧洲列强,胜利的一方根本不可能在战后成为世界级大国。到时候,呆在战场之外的美国,凭借雄厚的国力、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将自然而然的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至少能够获得与英国同等的地位,与英国分享全球霸主的好处。
更重要的是,这个结局不由英国当局的主观意愿决定。
说得简单一些,就算英国不肯服输,而且击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会因为巨大的战争消耗沦落为二流国家。
相反,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打赢了这场战争,也同样会因为巨大的战争损失,无法在战后填补英国崩溃所留下的势力真空,更不可能立即与美国打上一仗,因此美国将顺理成章的取代英国。
如此一来,是否参战对美国获得的利益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那么,美国还会积极参战吗?
十二月二十四日,博纳一劳到达华盛顿。
虽然威尔逊非常热情的迎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并且专门在白宫为博纳一劳举办了圣诞节晚会,但是在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威尔逊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素质,没有轻易做出让步。
对博径劳来说,一九一五年的圣诞节过得并不轻松。
有趣的是,威尔逊在款待博纳一劳的时候,美国国务卿却在接待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特使。更让博纳一劳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离开华盛顿的第二天,美国国会批准了一项针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贷款法案,把由联邦政府担保的贷款额度提高到了四十亿帝国马克,并且允许德意志第二帝国延迟偿还之前的贷款。
显然,博纳一劳的华盛顿之行没有获得任何实质xìng的好处。
当然,这也与战场局势有关。
从十一月开始,帝国海军用于封锁英国本土的舰艇已经超过三百艘,其中包括一百二十艘潜艇。
为了避免开罪美国,帝国海军在英国本土周围,特别是在北大西洋方向上设置了两道封锁线。外围封锁线由破交战舰负责,任何经过该区域的船只都需要接受帝国战舰的检查,如果运载了禁运品,将由帝国战舰押送到帝国港口,在卸下货物之后才准出港。内层封锁线由潜艇负责,任何进入该区域的船只都将在未经警告的情况下予以击沉,而且帝国不对此承担任何责任。
这么做,主要就是防止误伤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商船。
当时,帝国已经正式向美国发出了外交照会。帝国并没有录夺美国的〖自〗由航行权,只是要求美国严格遵守中立原则,不向交战双方提供战争物资,而且帝国愿意为美国在北大西洋上航行的船只提供安全担保,即帝国海军战舰不会袭击在非交战区域航行的美国船只,但是不保证进入交战区域的美国船只不会遭到袭击。
严密的封锁,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运往英国的物资大大减少,二是流入帝国的物资大大增加。
原因很简单,美国的企业已经开足马力,为交战国生产各类物资,而这些企业肯定不会因为英国遭到封锁而降低生产速度。大量物资生产出来之后,总得找到买家。在英国没法购买的情况下,德意志第二帝国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美国商品的最大买家,也因此成为了美国的主要债务国。
只是,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还不是美国的最大债务国。
摆在英国当局面前的问题是,要想让美国参战,就要让美国在英国下更多的赌注,也就需要在美国获得更多的贷款,并且把这些贷款用来购买美国的商品,让英国成为美国企业的最大客户。
为此,英国只有一条出路:夺回制海权,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全面封锁。
说得简单一些,只要美国的商品还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德意志第二帝国,那么美国银猝发放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贷款就将越来越多,美国下在德国身上的赌注也就越来越大。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债务超过了英国,那么美国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帮助英国,而会支持德意志第二帝国。
也许有人会说,美国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而且白人主体是英国后裔。
别忘了,在美国的白人族群中,仅次于英国后裔的就是德意志后裔,而且说德语的美国人不比说英语的美国人少多少。
更重要的是,美国早已独立,而且在独立期间与英国的关系并不融洽。
美国人在追求美国人的利益,而不是在为前宗主国服务。如果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给美国带来更多的利益,那么那些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也是那些操控着美国政治的利益集团就不会为英国服务。
如果说,英国在此时就已束手无策,那还太早了一点。
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二日,英国海军大臣费希尔到达华盛顿,向美国提出再美国感兴趣的殖民地租借战舰。
显然,英国佬并不笨。
在大局的影响下,美国参战的可能xìng并不高,因此在没有办法让美国参战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获得一些好处,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而英国最想获得的,也是最需要获得的就是美国海军的战舰。
看得更长远一些,如果能够用美国的战舰扭转败局,说不定还能拉美国下水。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英国皇家海军能在海洋战场上取胜,再次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全面的海上封锁,那么美国就会再次把赌注押在英国身上,甚至会为了帮助英国打赢这场战争而直接参战。
显然,英国佬非常精明。
问题是,向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出租战舰,符合中立原则吗?!。
第一百三十五章 租借
虽然知道费希尔专程前往美国不会有什么好事,但是冯承乾也没有想到,美国会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偏袒英国。
一月二十五日,冯承乾急匆匆的返回柏林,找到了提尔皮茨。
“消息已经得到证实,美国总统与国会军事委员会已经原则上答应了费希尔的提议,现在这差外交委员会表态了。”提尔皮茨叹了口气,说道“根据我们获得的情报,英国将用迪戈加西亚、百慕大群岛、以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跟美国交换八到十艘战列舰,并且争取获得更加直接的军事援助。”
“什么意思?”
“如果有可能,美国将派遣海军官兵以志愿者的身份参战。”
“美国会这么做吗?”冯承乾很是惊讶,说道“果真如此的话,美国就赤luǒluǒ的践踏了中立原则。”
“你觉得,美国当局会在乎这些吗?”
“这……”
“之前,你就跟我说过,主导美国的不是白宫与国会的政治家,而是那些控制着美国经济命脉的资本家。“冯承乾长出口气,强迫着自己冷静下来。
“我们早该料到,迟早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提尔皮茨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交给了冯承乾。“这是驻美大使发回来的资料,你的疑问全在这里面。恐怕不管我们做什么,都无法改变即将出现的事实了。”
冯承乾暗自叹了口气,翻开了文件。只看了几页,他就明白了过来。
问题,不是出在美国的政治立场上,或者说美国根本没有政治立场,而是在美国的经济环节上。
挪威海战之后,帝国海军取得了主动权,开始对英国进行战略封锁。
由此,导致了一个直接后果,即由美国输入英国的物资大大减少,而输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物资大大增加。
问题就在这里面。
虽然帝国对战争物资的需求也非常高,但是帝国的工业基础更加雄厚,而且在至关重要的钢铁与煤炭上,帝国基本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即便需要进口,也能够从北欧的瑞典与挪威获取,而且在俄国战败之后,来自俄国的煤炭与铁矿石也十分充足,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基本上没有从美国进口钢铁。相反,在挪威海战之前,英国从美国进口的物资中,钢铁占了很大的比例。
结果就是,美国的钢铁出口量在这几个月内直线下降。
对工业化国家来说,钢铁产量意味着什么?
在工业时代,钢铁产量甚至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主要标准!
大战爆发前,美国已经超过德意志第二帝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钢铁产量也稳居世界第一。大战爆发后,来自交战国的订单,大幅度刺jī了美国的钢铁产业,让美国的钢铁企业纷纷扩产。
产量增加上去了,产品却卖不掉,问题就出来了。
更要命的是,凭借着北大西洋这道天然屏障,加上美国国内的反战意识影响,美国自身的钢铁消耗并不大。别的不说,到一九一五年底,美国陆军的总兵力还不到五十万,海军也没有增加战舰订单。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交战国的订单,养活了美国的钢铁企业。
现在,英国的订单没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又没有多少需求,美国军队也没有扩充,美国钢铁企业如何生存?更要命的是,在扩大产量的时候,几乎所有钢铁企业都向银行借钱,如果这些企业破产,那么损失最大的就是美国银行。
现在,美国没有参战的必要,因此出售军火成为维持钢铁企业生存的主要手段。
“看来,你说得没错,我们确实无能为力。”
“这只是深层次的原因,如果考虑到美军的意愿,那就更加复杂了。”
“你是说…”
“虽然这场大战只打了一年多,但是已经足够让所有人认识到,战争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些按照普法战争建立起来的军队,都无法在今后的战争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