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是,刘艮本算不了什么。
要知道,造船业并不仅仅是建造舰船的能力,还包括配套工业,比如钢铁、枪炮生产等等。
可惜的是在这些方面,〖中〗国的基础几乎为零。
在冯承乾回国的时候,〖中〗国的年钢铁产量还不足五十万吨、钢产量不到十万吨,而且只能生产低质量钢材,根本生产不出建造战舰所需的装甲钢。枪炮方面,克虏伯等几家公司的在华工厂也只能生产步枪、
机枪、迫击炮与小口径火炮,而且受钢铁产量限制产能根本就无法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火厂相比。至于战舰上所需的大口径火炮,具有生产能力的国家加起来也没有十个。
实现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时,担任工业部长的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归来的宋靖国。
在吴铁生等人回国征战的时候宋靖国没有回国,而是在克虏伯公司工作而且娶了一个非常贤惠的德国女子为妻。大战爆发前,宋靖国已经拿到了帝国大学的学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获得了学士学位的劳工之一。大战期间,宋靖国在克虏伯公司负责管理工作,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
冯承乾回国之前,专门找到宋靖国,给他做了思想工作。
随后,宋靖国就辞去了克虏伯公司的娄管职务,两袖清风的回到了祖国。
有趣的是,在宋靖国提交辞呈的时候,克虏伯公司不但开出了更高的薪酬,还答应让他进入董事局,想让他留下来。
可惜的是,宋靖国这一生不服其他人,就服冯承乾。
既然是冯承乾找他,他肯定不会接受克虏伯公司的挽留。
担任工业部长之后,宋靖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中〗国的工业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按照冯承乾的要求,对工业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
在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情况下,重工业自然放在了首位。
只是,宋靖国也提出了一点。如果要在三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内,建立起完整的重工业基础,仅仅依靠sī营企业显然不够,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国家管理,即由政府控制与推动工业发展。
宋靖国的这个观点,完全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时管制措施。
在大战时期,虽然帝国没有征收所有企业,但是施行了极为严格的国家管理,即所有帝国企业都得按照帝国政府的安排进行生产,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也由此爆发出了极为强大的战争潜力。
有趣的是,提出这套管理办法的,正是冯承乾。
也就是说,宋靖国的认识与冯承乾的想法不谋而合,即〖中〗国要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就得由国家推动,由政府出面集中社会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工业,sī营资本只是辅助力量。
当然,宋靖国出面,也就不需要冯承乾来强调这个问题了。
只是,冯承乾看到了一个宋靖国没有看到的问题。这就是,实现工业化,将伴随产生巨大的工业生产力,而消化掉工业生产力,才是推动工业化的关键所在。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销路,那么工厂的产能就提不起来,也就不可能以再投资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
为此,就得创造一个市场来推动生产。
仅仅依靠市场的自然发展,显然办不到。
事实上,在工业化初期,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都找到了有效的、或者收缩行得通的解决办法。比如,英国在工业化初期就通过扩大殖民地、向海外倾销产品来推动发展,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是通过巨大的国内基础建设来推动工业发展,〖日〗本是利用军事建设来推动工业生产。
以当时的情况,应该向〖日〗本学习。
别忘了,冯承乾一开始就提出,三十年之内的发展目标都是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因此增强军事力量应该与同业化同步进行。
只是,冯承乾没有向〖日〗本学习。
原因也很简单,〖日〗本的国情与〖中〗国完全不一样。
做为岛国,〖日〗本几乎不用考虑基础设施建设。
拿国内运输来说,〖日〗本完全、或者说重点依靠海运,对陆地运输的需求并不高。问题是,〖中〗国不是岛国,而是典型的大陆国家,不管是海运与水运,都不可能取代陆运。
显然,〖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情比较相似。
正是如此,冯承乾选择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来推动工业发展。
这方面,重点又在交通设施上。
当然,这么做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好处,即可以让国家现代化深入民间,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工业化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当火车、
汽车、轮船等出现在全国各地,更能让所有人感受到国家正在变得强大。
对于已经沉沦了数十年的中华民族来说,对国家强大产生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中〗央政府改组之后,宋靖国首先提出以钢铁、机械、重装备制造、
化工、船舶、机车与车辆制造为核心的工业发展计划。随后,在冯承乾的推动下,〖中〗央政府通过了全国铁路发展规划。
当然,这还只是规划。
至少在这个时候,只能在〖中〗央政府控制的范围内加以实施。
要想推广到全国,首先就得铲除割据军阆。
正是如此,〖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必然与统一战争一同前进,而战争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工业产品消耗市场。
只是,在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上,冯承乾与吴铁生产生了分歧。
吴铁生认为,必须首先攻占东北,打败东北军阀,才能把最具威胁的外来干涉力量挡在国门之外,也才能顺利铲除其他军阀。事实上,这也是冯承乾回国之前,吴铁生一直坚持的统一方针。
冯承乾没有反驳吴铁生的观点,只是认为应该首先平定南方。冯承乾的观点很简单,即进军东北,必然与〖日〗本为敌,即便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支持下,胜算不会太小,但是也不能防止〖日〗本不会直接出兵干预。如果在东北耽搁的时间太多,除了耗费军力国力,还会动摇〖中〗央政权的地位,使其他军阀更加难以收拾。更重要的是,仅以山东、
直隶、河北等地,收复东北十分困难。在扫dàng了南部地区,统一了大部分国土之后,再集中力量进军东北,自然事半功倍。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进军南方,〖中〗国海军能够做出贡献,而进军东北,海军的作用将非常有限。
最终,吴铁生做了让步,冯承乾也做了让步。
按照两人协商的结果,在一九二一年年底之前,不重点放在南下上。如果到一九二一年仍然没有能够统一南方,就必须挥师北上,不然东北军阀张作霖肯定会在〖日〗本的暗中支持下坐大。
一九一八年七月一日,南征军成立,南征战争开始。!。
第三章 工业时代
勇除军阀、统一全国,并不完全依靠军事手段。
南征的第一年,吴铁生与冯承乾把重点放在南京国民政府上,采取打击与拉拢两条路线并进的策略。
一九一八年五月,由冯承乾亲自指挥的舰队进入长江口。
虽然南京国民政府用岸炮与水雷封锁了长江航道,但是并没起到效果,舰队在五月二十二日就到达南京城外。
面对坚船利炮,南京国民政府逃往武汉,随后又迁往重庆。
到七月底,南征军队已经占领了江苏、江西、浙江等地,先头部队tǐng进两湖,长江下游尽收手中。
八月,与山西军阀冯玉祥的谈判取得重大进展。
当月月底,冯玉祥接受了吴铁生开出的条件,在交出军队之后,宣布拥护与支持〖中〗央政府,随后被吴铁生任命为〖中〗国陆军副司令、兼副总参谋长。九月初,冯玉祥就来到北京,向〖中〗央政府述职。
顺利拿下山西,进军陕西就不成问题了。
十月,陆军西北方面军攻入山西,兵锋直指西安。在攻打西安受挫之后,西北方面军的第七军团南下进入汉中,第八军团向甘肃tǐng进,第九军团则留在西安郊外。月底,陕西大部地区已在〖中〗央军控制之下。
养底,吴铁生策划了进川战役。
在剑门关与刘湘的,军恶战三日之后,〖中〗央军凭借克虏伯公司生产的重炮,摧毁了川军的防御要塞,夺取了剑门关。
一九一九年一月中旬,〖中〗央军开进四川。
到一九一九年五月除,除了川西与康定地区之外四川全境都在〖中〗央军控制之下,并且与顺江而上的南方方面军对逃到重庆的国民政府形成合围之势,攻打重庆,铲除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国民政府已经指日可待。
此时,由冯承乾指挥的舰队已经到达珠江口。
面对由六艘主力舰、数十艘中小型舰艇组成的庞大舰队广东地方政府做出了非常理智的选择,没有与〖中〗央政府对着干。
五月底,在冯承乾答应了广东地方政府提出的几个要求之后,舰队进入广州港。
随后,广西军阀李宗仁宣布拥护〖中〗央政府,并且在六月初交出军权,由〖中〗央政府任命为陆军军政部部长。
到此两广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到六月,依然独立在外的只有西南的云南与西藏,西北的甘肃、
青海与新疆,东北三省、以及闹独立的méng古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讲南征已经取得了阶段xìng成功,江南与南方大部地区均已归属〖中〗央政府。
只是,离统一还远得很。
在这一年中,冯承乾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舰队指挥作战,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不是在青岛的海军司令部就是在北京的〖中〗央政府里忙碌。
虽然宋靖国已经提出了一整套的工业发展方案,但是某些地方,依然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按照宋靖国的规划,首先应该建立起采矿、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