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军队挡在本土之外,而〖中〗国却缺乏打击美国核心地区,即东海岸地区、五大湖地区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能力也就不可能迫使美国投降。至于进军矢西洋,从大西洋方向上袭击美国本土。考虑到〖中〗国在大西洋地区几乎没有军事基地,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西洋地区的军事基地也会遭到美英袭击,所以在一九四五年底之前,也基本上不大可能。
    问题是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
    这就是,如果采取东进战略,〖中〗国海军确实有很大的希望在一九四四年底之前打赢太平洋战争。
    从战略上讲,打赢太平洋战争,已经为〖中〗国打赢整场战争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对美国海军来说,被赶出太平洋之后,要想重返太平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道理非常简单,〖中〗国军队在夺取了夏威夷群岛之后,肯定会以珍珠港为基地,动用舰队封锁巴拿马运河即堵住美国海军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的主要通道。虽然南面还有麦哲伦海峡,但是在南太平洋地区美军根本没有可用的军事基地,让舰队走麦哲伦海峡,等于劳师远征,也就不大可能反败为胜。到这个时候,再出兵攻打澳大利亚,不但对整个战局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到这一步,美国只有一种选择:在死守大西洋的情况下,与〖中〗国媾合。
    准确的说,是在全力以赴的阻止〖中〗国海军进入大西洋之后,在没有取得胜利、甚至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与〖中〗国进行停战谈判。
    显然,到这个时候,战略主动权在〖中〗国手里。
    从战略层面上讲,攻打澳大利亚最大的损失不是军队与资源,而是时间。
    在高层会议上,冯承乾就着重强调了这个问题,即攻打澳大利亚,会丧失对〖中〗国来说最为宝贵的时间。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前,美国的总体工业实力强于〖中〗国。
    虽然提前一年参战,让〖中〗国获得了一年的宝贵时间,准确的说是提前一年进行全面战争动员,使〖中〗国的工业体系提前一年进入战争状态,也就多了一年的额外产出,但是美国在完成战争动员之后,工业实力肯定会超过〖中〗国,而且对美国来说,需要的也仅仅是完成动员的时间。
    显然,对双责来说,时间同样重要。
    按照冯承乾的说法,〖中〗国要想以最小的代价打赢这场战争,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美国完成了战争动员之前打败美国,至少得在太平洋上打败美国,把战线推进到美国本土、以及大西洋上去,压缩美军的作战空间,使美国在付出了惨烈代价之后,认识到击败〖中〗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而与〖中〗国讲和。
    事实上,吴铁生、刘亚光与刘伯恩等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都承认时间很宝贵。
    问题是,他们都过高的估计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在支持南下计划…的时候,吴铁生就提到,美国的战争潜力不可能一下子爆发出来,因此大陆战争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在中德军队的夹击下,红俄肯定会在一九四二年战败,到时候德军将全力以赴的攻打英国,而美国也会全力以赴的支持英国,即德军能在大西洋上牵制住美军主力,消耗美国的国力,使美军难以在太平洋投入重兵,也就不可能守住澳大利亚与夏威夷。
    当然,吴铁生要说的,就是〖中〗国军队还有足够多的时间。
    按照他的观点,只要大陆战争在一九四二年结束,陆军就能在澳大利亚投入三百万以上的兵力,而在此期间,肯定能造出足够多的船只,海军则能在此期间完成夺取制海权的重要使命。
    可以说,吴铁生乐观得有点过头了。
    在他看来,到时候只要〖中〗国军队登上澳洲大陆,美军就会缴械投降。
    刘亚光的观点与吴铁生类似,而且在他看来,随着大批重型轰炸机交付给德军,英国也将在一九四三年投降。
    当然,前提是中德联军在一九四二年击败红俄。
    此外,如果英国在一九四三年投降,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就能在大西洋上牵制住美国海车,减轻〖中〗国海军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不肯放育英国,就会在英国投入足够多的兵力,甚至会颠覆英国政权。这样一来,美国更得huā大力气保住大西洋的制海权,让德军无法登陆英国本土,也就无法直接挑战美国。
    至于刘伯恩,即便他的观点保守一些,也仍然相信胜利将很快到来。
    当时,刘伯恩认为,红俄在一九四三年投降的可能xìng比较大,毕竟一九四一年的夏季已经过去了,而红俄的秋季非常短暂,冬季即将到来。显然,德军不大可能在冬季到来之前进军莫斯科。这样一来,就得把攻打莫斯科的时间推迟到一九四二年,而红俄则获得了好几个月的宝贵时间。考虑到红俄不见得会在莫斯科沦陷后投降,所以中德联军仍然得在一九四三年为会师努力。
    也就是说,红俄要到最后一刻,才会投降,而这很有可能是一九四三年。
    问题是,在刘伯恩看来,就算红俄不在一九四二年投降,到一九四二年底,红俄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也就是说,到时候〖中〗国陆军可以适当的从大陆战场上抽调兵力去攻打澳大利亚。
    由此可见,当时除了冯承乾,其他人都认为能在一九四二年底、甚至是一九四二年下半年攻打澳大利亚。如此一来,就得在此之前为攻打澳大利亚铺平道路,比如攻占至关重要的所罗门群岛。
    从时间上看,在一九四一年底就必须攻占所罗门群岛。
    原因很简单,原本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殖民地的所罗门群岛本来就是一座人迹罕至、甚至没有多少常住人口的群岛。更要命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所罗门群岛在名义上取得独立,而实际上却由〖日〗本控制。在一九三三年之后,〖日〗本基本上没有在鼻罗门群岛投资,因为〖日〗本的主要敌人已经由美国转变成〖中〗国,而所罗门群岛在中日战争中根本没有价值。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所罗门群岛上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只有布甘维尔岛上有军事基地,而且规模非常有限。
    也就是说,〖中〗国军队在占领了所罗门群岛之后,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基础建设。
    考虑到所罗门群岛与〖中〗国本土的距离,以及航线受到的威胁,特别是美国海军潜艇的威胁,huā一年时间搞基础建设并不为过。
    把时间成本算上,那么攻打澳大利亚的代价就太大了。
    要知道,美国完成战争动员,也就只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即到一九四二年底,美国就将全面进入战争轨道。
    由此可见,南下战略,等于给了美国足足一年的时间!!。

第一百四十二章 南下
    冯承乾创造了历史,却无法改变未来。
    九月底,在准备就绪之后,西太平洋舰队驶出了那霸港,开赴西南太平洋。同时,冯承乾也回到了海军司令部。
    在那霸港期间,冯承乾与李向龙、鲁志刚等人商讨了海军改革的事情。
    虽然在对日作战期间,〖中〗国海军现行的指挥机制被证明是有效的,但是对日作战的区域非常有限,舰队主要在西太平洋上活动,作战规模也不是很大。也就是说,由海军司令部统一指挥并不会遇到太大的麻烦,可是在对美作战中,作战区域更加广阔,舰队不但要在西太平洋上战斗,还要前往西南太平洋,今后甚至得跨越太平洋。如此一来,仍然由海军司令部统一指挥舰队作战,就不那么灵便了。说白了,在作战范围扩大之后,很有必要组建战区司令部。
    组建战区司令部,最大的问题是人选。
    相对而言,〖中〗国海军仍然是一支非常年轻的海军,在一九三三年的中日朝鲜半岛战争之后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也就是说,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只有八年的发展时期,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培养出优秀的指挥官。在这场大战中,也只有李向龙与鲁志刚脱颖而出。
    显然,冯承乾不可能兼任战区司令官。
    如果由他兼任战区司令官,那么海军改革就没有任何意义。说白了,海军改革本身就是要减轻海军司令的压力,让其他人分担一些责任,而不是任何事情都得由冯承乾做主,因此就得提拔一些战区司令官。
    问题就在这里。
    虽然李向龙很有才华,但是他的才干在战术领域,特别是指挥航空作战,而在管理方面并没突出的才能。
    最终,冯承乾选择了鲁志刚,并且把海军改革分阶段进行。
    首先成立的是西太平洋战区与西南太平洋战区,其中西太平洋战区司令暂时空缺,而鲁志刚则出任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李向龙则临时担任西南太平洋舰队司令,统一负责该战区的舰队作战行动。
    这一人事任命,也体现出海军的重心已经向西南太平洋转移。
    十月一日,西南太平洋战区正式成立。
    虽然按照海军与陆军的协议,面向太平洋的作战行动都由海军牵头,陆军只负责提供协助与支援,但是在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依然给陆军留下了位置,即由陆军主导攻打岛屿的地面战斗。
    换句话说,陆军在这里取代了陆战队。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中〗国海军陆战队与美国陆战队不一样,并不是**兵种,而是隶属于海军,为海军管制下的地面作战部队。一直以来,〖中〗国海军陆战队都以精兵政策为主,即以建立一支精悍的地面作战部队为主。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陆战队总共只有四个师与四个**旅,而且只有两个师与两个旅是常备部队,另外都是只有指挥机构的架子部队。到向美国宣战的时候,〖中〗国海军陆战队也只有六个师与六个**旅,其中只有战前组建的四个师与四个旅达到了齐编满员状态,另外四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