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这一点已经体现出来了。
这就是,在大陆战场上,中国后参战,但是投入比德意志第二帝国还要大得多,占领区的面积远超过德意志第二帝国,而德军在苦战之后却没有捞到多少好处,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已经对此感到极为不满了。直接表现就是,德军在发动夏季攻势的时候,并没有把主力全部放在里海方向上,等同于让中国陆军承担了主要作战任务,而德军则留下了足够的力量用来攻打莫斯科。
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一九四二年初,也就是准备发动夏季攻势的时候,中德就进行了一次秘密谈判,主要内容就是划分占领区。
当时,中国当局提出以乌拉尔山与乌拉尔河为分界线,西面归属德意志第二帝国,东边则由中国占领。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认为这么做很不公平,毕竟德军在打击红俄的主要力量,中国等于是拣了现成的便宜。谈判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二年底,即红俄战败的时候都没有结果。直到大战结束前,中国才做出让步,采纳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的方案,即把里海周边地区交给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可以想像,中国肯定不会让德军占领印度。
要知道,英国能够成为日不落帝国,印度这块殖民地起到了不可否缺的作用。没有印度的话,英国就永远成不了世界大国。
哪怕战后,印度不大可能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也比落入德意志第二帝国手中好得多。
别忘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就试图夺取印度,并且为了印度的利益而放过了英国。
可想而知,中国出兵印度需要的只是时间。
说白了,关键就在大陆战场上。
只要红俄战败,中德都能腾出足够多的部队,德意志第二帝国会在攻打英国本土的同时把重点转向中东地区,而中国则会在策划攻打澳大利亚的时候,在南亚次大陆上开辟新的战场。
中德同时出兵,英国还能守住中东与印度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即便美国全力以赴,也不可能阻止英国在这两处地方战败。
如此一来,美国出兵印度洋,帮助英国作战,在战略层面上根本没有意义,只是在平白无故的消耗宝贵的军事力量。
如果只是消耗陆军,斯普鲁恩斯还不会有这么大的意见。
关键是,得让海军去赴汤蹈火。
可惜的是,斯普鲁恩斯只是舰队指挥官,根本没有战略决策权。
事实上,当时尼米兹也反对出兵印度洋,至少认为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战斗还进行得如火如荼、中**队即将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出兵印度洋,并且向罗斯福提了出来。
显然,尼米兹的影响力比斯普鲁恩斯大得多。
虽然在政治上,尼米兹的建议根本行不通,毕竟中东局势已经危如垒卵,英军随时有可能战败,但是罗斯福也得顺从实际情况,即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即将打响的时候,美国海军确实无兵可派。
当时,美国海军能够动用的,只有刚刚建成的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这两艘战舰分别在三月与四月建成,在四月与五月服役。问题是,相关的训练工作根本没有完成,最快也要到八月份才能形成战斗力。为此,这两艘战舰一直留在大西洋,根本没有派往太平洋。直到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打响,美国海军才在六月初,把这两艘战列舰派往太平洋。
问题是,两艘战列舰能做什么?
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战列舰早就不是海战主角了。在广袤的大洋上,再多的战列舰都顶不上一艘舰队航母。
显然,美国在政治上的要求,超过了美军的实力能力。
结果就是,罗斯福首先要求美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挫败中国海军,再向印度洋派遣一支远征舰队。
这下,尼米兹后悔了。
要知道,如果没有这道命令,他大可以让斯普鲁恩斯与米切尔以保证舰队实力为主,尽量避免与中国舰队决战。哪怕会为此丢掉瓜达尔卡纳尔岛,可是决战失败,照样会丢掉瓜达尔卡纳尔岛,甚至会丢掉澳大利亚。
问题是,还有别的选择吗?
尼米兹没有顶住总统的压力,毕竟他也知道进军印度洋的政治意义,更清楚其主要目的还是援助红俄。
说白了,就是通过开辟新战线,牵制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事力量。
这样一来,压力就转嫁到了舰队指挥官身上。当然,在麦克阿瑟与哈尔西那里,根本就没有问题,两人都认为必须死守瓜达尔卡纳尔岛,而且都认为舰队应该在作战行动的时候表现得更加积极一些。
显然,舰队作战与米切尔没有多大关系。
在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回国修理之后,米切尔指挥的第32舰队沉底沦落为打酱油的角sè。他指挥的那几艘老式战列舰,不但不能为航母提供掩护,还难以在抗登陆作战中发挥作用。当时,第32舰队所能做的,也就是掩护一下那些前往瓜达尔卡纳尔岛的运输船只,而且掩护范围仅限于马基拉岛以南海域。在马基拉岛到瓜达尔卡纳尔岛的航线上,运输船只只能得到驱逐舰的直接掩护。
问题是,第31舰队能做什么?
虽然当时第31舰队的实力有所增强,即增加了两艘小型航母,但是舰载机总量依然远低于中国舰队,而且掩护航母的依然是防空火力并不强大的重巡洋舰,甚至连重巡洋舰都没有几艘。
真要与中国舰队决战,斯普鲁恩斯没有半点取胜的把握。
事实上,中国舰队主动深入珊瑚海,摆明了就是要找美军舰队决战,并不仅仅是为登陆部队提供掩护。
中国舰队严阵以待,斯普鲁恩斯的胜算就更加渺茫了。
斯普鲁恩斯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率领舰队出征。
五月二十七日清晨,第31舰队从珊瑚海南部的机动待命海域出发,以十六节的巡航速度向北航行。
事实上,顾祝同并没有斯普鲁恩斯想像的那么积极主动。
当时,第一战斗舰队还在马基拉岛西面活动,并没有在轰炸马基拉岛之后南下,因为顾祝同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与美军舰队决战。!。
第二百零五章 谨慎应战
第二百零五章谨慎应战
可以说,斯普鲁恩斯的判断非常准确……
在顾祝同率领舰队出征之前,李向龙就找到他,特别提到,能不能与美军舰队决战是次要问题,关键是得在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之前,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等到占领了瓜达尔卡纳尔岛,再与美军舰队决战也不迟。
虽然李向龙没有直接说明原因,但是顾祝同非常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此之前,中队已经占领了数座岛屿,可是这些岛屿都没有大型港口,而离得最近的港口是腊包尔。由此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即中队在这些岛屿修建的前进基地在后勤补给都非常麻烦。比如在新乔治亚岛,陆战队修建了三座野战机场,理论最多能支持三百架战术飞机,可实际部署量还不到一百五十架,主要就是作战飞机所需的燃油、弹药等物资很难运过来。
可以说,这也正是打到这个时候,中队依然得强攻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主要原因。
在整个所罗门群岛中,只有瓜达尔卡纳尔岛的霍尼亚拉港有足够的吞吐能力,能够支持大规模作战行动。
从某种意义讲,中队在此之前取得的胜利根本算不了什么。
在占领瓜达尔卡纳尔岛之前,中队获得的胜利随时都有可能被美军夺走,甚至有可能被美军赶回去。
可以说,关键就在瓜达尔卡纳尔岛。
放在战术层面,这就要求中国海军舰队在占领瓜达尔卡纳尔岛之前,绝对不能盲目的采取冒险行动。说白了,如果舰队有个什么闪失,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作战行动就会遭遇挫败。
这也正是李向龙要求顾祝同小心谨慎的主要原因。
受此影响,顾祝同在率领第一战斗舰队轰炸了马基拉岛锚泊地之后,没有继续深入珊瑚海,而是留在了离后方基地较近的海域。
在顾祝同看来,就算他不去找斯普鲁恩斯,斯普鲁恩斯也会来找他。
原因同样很简单,即斯普鲁恩斯必须与他决战,才有机会夺取制海权,也才有机会阻止中队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
此外,顾祝同也知道,在总体战略,美军已经没有退路了。
虽然围绕着所罗门群岛,中美已经争夺了半年多,但是美军一直在退却,而中队并没有停止前进。此外,瓜达尔卡纳尔岛所罗门群岛中,最后一座有美军把守的岛屿,只要瓜达尔卡纳尔岛沦陷,美军就得退出所罗门群岛。更重要的是,在所罗门群岛南面,再也没有岛屿可以阻止中队攻打澳洲大陆了。
当然,在理论,中队在进军澳洲大陆之前,肯定还要夺取一处前进基地。
从地理位置来看,很有可能是原本属于法国的新喀里多尼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新喀里多尼亚是法国的殖民地。在法国战败之后,英国出兵占领了这座群岛。大战结束之后,法国复国,然后向英国索要在战争期间失去的殖民地。经过数年谈判,在一九二四年,英国把新喀里多尼亚转交给了法国,但是在首府努美阿划出了一块英属租界,并且部署了一支规模不算小的驻军。用英国当局的话来说,这块租界主要是为那些在大战期间移民新喀里多尼亚的英国人提供居住地,而留下的英军,也主要是为了保护这些侨民。当然,实际,英国一直想霸占新喀里多尼亚,只是在政治说不过去,也就只能事先留了一手。二战爆发后,法国以令人想像不到的速度战败,部署在努美阿的英军立即发挥了巨大作用,仅用了三天,就在澳新军团的配合下控制了整个新喀里多尼亚,并且迫使驻守该地的四千多名法军投降。美国参战之后,英国把新喀里多尼亚移交给了美军,由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