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就是,海军必须寻找一种廉价的海上巡逻机
    这就是在一九四一年底才开始量产的“雪雁”式海上巡逻机
    事实上,“雪雁”并不是专业的海上巡逻机,至少不是做为海上巡逻机设计的,其基本设计与之前提到的两种中型飞机有很大的渊源说得简单一些,“雪雁”也是由贵阳飞机制造厂设计的,其基础就是“胡兀鹫”式中型轰炸机只是,“雪雁”按照海军的要求,贵飞对“雪雁”做了较为彻底的修改,其与“胡兀鹫”的通用率只有不到百分之四十,基本算得上是一种全的飞机了
    有趣的是,“雪雁”并不由贵飞生产
    主要就是,贵飞得优先生产“胡兀鹫”与“夜鹰”,满足空军的需求,而且贵飞也没有能力迅扩大生产规模
    说白了,贵飞在战前就是一家小型飞机制造厂
    结果就是,“雪雁”的生产工作移交给了南昌飞机制造厂,而海军为此向贵飞支付了一笔不算少的专利使用费
    “雪雁”是标准的双发海上巡逻机,虽然少了两台发动机,但是在发动机的功率有了相应提升之后,总推进功率只比“北极鸥”的初期型号低了不到百分之三十,其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北极鸥”的百分之七十得益于出色的气动设计,“雪雁”的最大飞行度、最大升限反而过了“北极鸥”虽然其巡航性能不如“北极鸥”,但是在挂在两具副油箱,且执行海上巡逻任务的时候,最大续航力也过了四千公里,与美国海军的“卡特琳娜”式基本上持平
    只是,在一九四二年上半年,“雪雁”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主要就是,“雪雁”采用的发动机并不适合用在海上巡逻机上,因为海上巡逻机的飞行高度一般不会过五千米,绝大部分时候甚至不到一千米,而涡轮增压发动机并不适合在低空使用
    结果就是,“雪雁”在一九四二年上半年,发动机的故障率高得惊人
    直到换上了采用机械增压的发动机,在损失了一些推进功率之后,“雪雁”的可靠性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只不过,这已经是一九四二年下半年了
    当时,海军除了继续生产多的“雪雁”,还对在之前订购的三百多架进行改造到顾祝同提出需求的时候,“雪雁”的装备数量已经过了八百架,而且以每月上百架的度迅猛增长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雪雁”成为了中国海军海上巡逻机的骨干
    到大战结束,“雪雁”的各种型号总共生产了一万七千余架,过了“卡特琳娜”,是大战期间生产最多的海上巡逻机当然,“雪雁”不仅仅是巡逻机,还是反潜巡逻机、电子干扰机、无线电侦察机等等大战期间,中国海军甚至试图把“雪雁”发展成舰载机,为其配备对空搜索雷达,执行对空警戒任务只是,“雪雁”的翼展太大了,过了当时绝大部分航母的支持能力
    当时,冯承乾派往中太平洋战区的,主要就是“雪雁”
    冯承乾也没有吝啬,还派遣了十多架“北极鸥”
    在顾祝同到达关岛的第二天,第一批海上巡逻机就飞了过来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冯承乾总共向中太平洋战区派遣了二百四十架巡逻机,其中一百二十架部署在关岛,六十架部署在北面的塞班岛,另外六十架则分散部署在密克罗尼西亚东部的几座岛屿上这些海上巡逻机,成为了顾祝同手里最主要的侦察力量
    对顾祝同来说,这些海上巡逻机比航母战斗群还要重要
    原因很简单,海上巡逻机的侦察与巡逻范围比舰载机大得多,适合在面积加广阔的中太平洋战场上活动
    重要的是,当时冯承乾还没有能力为顾祝同提供一支强大的舰队
    如果美军在这个时候杀过来,顾祝同就只能依靠这些海上巡逻机,以及岸基航空兵来守卫马里亚纳群岛了(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第二百七十三章 打破僵局
    对于中国海军在中太平洋上的兵力部署,美军也是了若指掌,只是美军的兵力状况同样糟糕
    九月底,罗斯福就专程把尼米兹请了回去,询问了太平洋战场上的情况
    当时,罗斯福提到,有没有可能在中太平洋战场上发动一次大规模反击,夺回被中国军队占领的马里亚纳群岛与密克罗尼西亚虽然尼米兹回答的非常委婉,但是意思表达的非常明确,即美军暂时没有发动战略反击的能力,手里的兵力仅够守卫夏威夷群岛,根本不可能夺回失地
    虽然尼米兹的答复让罗斯福很不满意,但是他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这就是,在中太平洋战场上发动一场规模有限的反击行动,主要目的不是夺回被中国军队攻占的岛屿,而是削弱中国海军的战斗力,让中国海军难以及时攻打夏威夷群岛,从而争取到多的时间
    显然,尼米兹并不赞同发起战术反击
    在他看来,这不是在消耗中国海军的兵力,而是在消耗美国海军的兵力,而经不起消耗的正是美国海军
    问题是,总统已经做出了让步,尼米兹不可能一步不让
    最终,尼米兹答应了下来,但是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即要到中国海军向中太平洋战场派遣舰队之后,再考虑发起反击
    对此,罗斯福没有提出异议
    道理也很简单,他本来就要求以消耗中国海军的兵力为主要目的如果中国海军不向中太平洋派遣舰队,又如何消耗呢?
    显然,尼米兹在总统面前耍了个小花招
    在九月底,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国海军会向中太平洋战场派遣舰队,至少不会派遣航母战斗群
    主要就是,西南太平洋上的战斗还没有结束,中国军队还在攻打喀里多尼亚,离登陆澳洲本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做,而在登上澳洲本土之前,中国海军没有理由放弃已经坚持了一年多的大战略
    在尼米兹看来,到一九四二年底中国海军都不大可能向中太平洋派遣舰队
    如果中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那么到一九四三年初,才有可能向中太平洋派遣一支拥有两艘、或者三艘舰队航母的舰队,而美国海军到时候将拥有十二艘小型航母
    显然在一九四三年初发起战术反击,对美军最为有利
    可以说,在对大局的判断上,双方没有太大的差别
    问题是,战争绝不是单方面一厢情愿的事情既然一九四三年初美国海军有望在中太平洋战场上获得兵力优势,那么中国海军就会尽一切可能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迫使美军提前发起战术反击
    对此,顾祝同有极为清楚的认识
    来到关岛不到一个星期顾祝同就跑遍了主要岛屿,对中太平洋战场上的情况有了加深刻的了解
    十月十三日顾祝同回到关岛,给冯承乾发了一封电报
    这次顾祝同没有客气,直接提出,希望在十月底之前,获得一支至少拥有四艘小型航母的舰队
    因为顾祝同要求的是小型航母,所以冯承乾立即就答应了下来
    在中国海军中,也有不少的小型航母
    当然,中国海军的小型航母与美国海军的小型航母不大一样
    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本来就没有建造多少大型战舰,仅有的资源都用来建造舰队航母与防空巡洋舰了,因此在大战爆发之后,中国海军并不像美国海军那么富裕,可以用未完工的巡洋舰改造成小型航母
    中国海军的小型航母,绝大多数都是由商船改造而来的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商船数量并不多,毕竟中国对海运的需求不是很大,但是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快商船队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在战前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远在欧洲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即便走苏伊士运河,从广州港到威廉港的航线都在一万五千公里以上,普通商船的航行周期高达三个月如果苏伊士运河遭到封锁,商船被迫走好望角,那么航线长度在二万二千公里以上,航行周期过了四个月为此,中国的海运企业都对快商船青睐有加大战爆发的时候,中国的海运企业拥有上百艘航在二十节以上的快商船,占到了全球总量的百分之四十
    当然,大力发展快商船,也与海军的支持有关
    可以说,从一开始,海军就盯上了这些快商船,因此从一九三七年开始,中国海军就为每一艘排水量在一万吨以上、航过二十四节的快商船提供建造补贴,以此带动海运企业订购多的快商船在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零年之间,中国的海运企业总共订购了七十八艘该类型的快商船,其中五十六艘在大战爆发前交付,另外二十二艘也在一九四一年中期之前交付
    这些快商船,成为了中国海军中“准战舰”的中流砥柱
    大战期间,包括在大战前订购的七十八艘快商船在内的、总共有二百三十四艘快商船被改造成了战舰,其中一百一十八艘被改造成了小型航母,而航过二十四节的小型航母就有六十四艘之多
    由此可见,中国海军的小型航母,几乎都是由商船改造而来的
    当然,这也与中国在大战期间的国情有关
    这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海军的造舰计划都没有能够按时完成,大批已经完成设计的战舰因为建造能力不足,只能延迟开工时间、或者是停留在设计阶段,因此各大造船厂根本没有能力专门建造小型航母事实上,把商船改造成小型航母,也主要由一些小型造船厂承担
    必须承认,中国海军发展小型航母的方式,有很大的优势这就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数量众多的小型航母,而且实际花费远比建造小型航母低得多,拥有战争期间最高的效费比
    要知道,把一艘万吨级快商船改造成小型航母的花费仅有建造一艘舰队航母的十分之一,而一艘载机量在三十架左右的小型航母,能够执行的任务范围相当于舰队航母的百分之八十,且执行任务的耗费仅相当于舰队航母的五分之一别的不说,小型航母仅在维护保养上就比舰队航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