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猛将出场 关于张飞
这一章节让我纠结了很久,是所以迟迟不得上传,有心按照历史,但又不想违了朋友们的心。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张飞是个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彪形大汉,戏曲中也曾提起“红脸的关羽,黑脸的张飞”。但根据现在的最新调查,特别是在四川一带出土的文物中显示,张飞很可能是个面如美玉,神采飞扬的美男子。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个彪悍的粗人。比如:一些三国时期雕像中的张飞竟然连一根胡子都没有,而且面如满月,神态温柔,绝不是演义中那个猛张飞的形象。而且历史上的张飞也算是河北的一个小小名流,又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有史料曾记载过张飞的爱好是练书法,并且写得非常好,而且其善画美人,现金仍有其墨宝、画像留下,张飞生有两女,且均为蜀汉后主皇后,相貌必然不差。
但毕竟黑脸的张飞已经深入人心,在此,我也不好将他恢复到历史真形象,沿袭《三国演义》中的猛张飞。张飞本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却为“翼德”,在本书中,还是以“翼德”做他的字,理由嘛,这个“翼”字适合猛张飞的性格。
刘关张终于出场了,大家把票砸来吧,水梦宁可被票砸爬下!谢谢大家的支持,水梦与你们同在,连夜码下这一章,抢刘备的三弟,桃园三结义成空谈!
关于严颜 甘宁
有朋友和我说,严颜是巴蜀人,是在刘焉入益州后,初侍其子刘璋,这是演义中的情节,一些史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不过却也有史料记载,严颜最初侍的主公是刘焉,只不过具体年限却是不清。想那严颜,在刘备入川之时已是六十多的高龄,刘璋却主川有几年?鉴于有史记载严颜最早侍刘焉,而古代,他乡为将者也不罕见,所以我大胆的将严颜很早的划到刘焉帐下,一是为了少了刘关张后的幽州战场,不被黄巾所乘,二是使内容能精彩一些。
而甘宁,根据一些资料来讲,确实是一海盗出身,号为“锦帆贼”,演义中说他初侍江夏黄祖,后投孙吴。也有史料记载,他最初侍的也是刘焉,年限不详。而关于甘宁的年纪,演义中说他少壮之时为锦帆贼,然其年纪似乎与刘备也差不多少,侍黄祖时怕早已过了而立之年,鉴于有史记载:先是甘宁先是在刘焉手下作官,人们说刘焉搜刮民脂民膏,甘宁为百姓报仇,刺杀刘焉,没成功,便东投。我遂也大胆的让甘宁早早的出场,二来,免去了刘备早早退出舞台的命运。瞎说一句,暂且当它是蝴蝶效应吧!
因为主角的出场,与大家心目中的三国走向已不再一致,或许,以后还会有很多和大家心里有所出入的地方,比方说,日后的三国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魏蜀吴!毕竟,这已经不是历史上的那个三国,也不是演义中的三国。
还望朋友们能支持水梦。
关于貂禅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貂蝉以侍婢出现,以死者家属退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叙列吕布白门楼殒命,便以一句“妻女运回许都”作结,自此,貂蝉生死成了千古之谜。
她的结局史上共有七种说法,
惨死系列
1:吕布死后,貂蝉被张飞转送关羽,关羽因怕其水性杨花,毁己一世英名,便将貂蝉斩于帐下,此说出自昆曲《斩貂》
2:土城关羽约三事后;曹操以貂蝉之美色诱引关羽为其效力,但关羽心如磐石,于是铲除此后患。此说出自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
3:貂蝉向关羽痛说冤屈,赢得关羽爱慕,但关羽决计复兴汉室,貂蝉自刎而终。
4:貂蝉被关羽护送逃走,削发为尼,曹操下令追捕,为不使三兄弟不再重蹈自相残杀的覆辙,触剑身亡,为国家大义而死
善终系列
1:貂蝉削发为尼,以明自己政治贞操,后寿终正寝。此说出自《锦云堂暗定连环计》
2:关羽怜香惜玉,护送貂蝉回到故乡木耳村,貂蝉则一直守身未嫁。
3:貂蝉被关羽纳妾,定居成都,后关羽兵败致死,貂蝉流亡于蜀道。
先登麹义
要说麹义,先要从他的姓氏说起,麹姓,原为鞠姓,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中介绍:“汉有鞠谭,生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姓麹氏。”元代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做注时,引用了《姓谱》中的资料也称:“汉有平原鞠谭,其子閟避难,改曰麹氏,后遂为西平著姓。”而二书中提到的西平,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一书卷三十九中说:“昭帝元始元年置金城郡……后汉献帝分置西平郡,属凉州。”再加上陈寿《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说麹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对照这几个资料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推断:麹义的祖上原本是姓鞠,凉州人氏,是当地的豪族大姓。他所统帅的士兵应该就是他在和羌族作战时的部曲。
汉末战乱不断,麹义从久居的凉州来到中原,成为了当时的冀州刺史韩馥的部将。不过在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七月,麹义与韩馥反目。韩馥派兵征讨,但是被麹义打败。这是得袁绍正想乘机夺取冀州,麹义的叛乱给了袁绍一个难得的机会。《后汉书·袁绍传》中说:“馥将麴义反叛,馥与战失利。绍既恨馥,乃与义相结。”通过与麹义的联合,袁绍手中又多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劲旅,这也给原本就怯懦无能的韩馥以沉重压力,加上公孙瓒对于冀州的强大军事压力,不得已,韩馥将冀州拱手相让。在袁绍夺取冀州的过程中,麹义这支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绍与公孙瓒在爆发界桥(今河北威县东北)之战。鞠义受袁绍之命率领八百士兵作为为先锋,并以强弩千余张对抗公孙瓒的部队。而麹义面对的公孙瓒则是“步兵三万余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虽然在麹义的后方有袁绍率领的数万步兵,但作为先锋的麹义,他要面临的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战斗。果然,战斗一展开,公孙瓒就发现麹义兵少,便以骑兵冲击。麹义的部队匍匐在地,等公孙瓒的骑兵距离他们不到数十步时,同时跳起,一直向前猛冲,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公孙瓒的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及所属一千余人被消灭,公孙瓒大败,率兵逃走。麹义乘胜追击,在追击过程中,再次击溃公孙瓒,并且一路追到公孙瓒的军营,拔掉军营中的牙门旗。公孙瓒的两千溃军在逃跑过程中,与袁绍不期而遇。此时的袁绍“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自随”,双方又一次展开激战。幸亏麹义及时赶到,终于解了袁绍之围。在整个的界桥之战中,麹义几乎是仅凭一己之力,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也许是因为麹义在界桥之战中的突出表现,从此麹义便成为袁绍集团中对抗公孙瓒的主要力量。幽州牧刘虞被公孙瓒杀害之后,引起幽州各地方势力的强烈反抗。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乌桓峭王率领七千骑兵,与刘虞的从事鲜于辅迎接刘虞的儿子刘和,并与麹义一起合兵十万之众,在鲍丘(今北京密云附近)一带大败公孙瓒,斩首二万余级。公孙瓒被迫退守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麹义又率兵围攻,双方相持近一年时间,最后因为军粮用尽,不得不退兵。在撤退的过程中,麹义的军队遭到公孙瓒的偷袭,损失了全部的车辆辎重。这场攻坚战可说是麹义生涯之中最为惨重的失败了。这场战斗也是麹义命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转折点。
关于麹义的结局,有点扑朔迷离。陈寿的《三国志》里没有记载,裴松之在《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中云:“麴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范晔的《后汉书·袁绍传》则说:“麴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从这两段记载可以确认的是:麹义最后是死于袁绍之手。《三国志·公孙瓒传》注引《汉晋春秋》中称是袁绍写给公孙瓒的一封信。信中说:“前以西山陆梁,出兵平讨,会麴义余残,畏诛逃命,故遂住大军,分兵扑荡。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桥奉旗拔垒,先登制敌者也。”也就是说,麹义之死是因为背叛袁绍造成的。麴义所以被杀是出于某种“不轨”图谋的暴露。十分明显,勾结“黑山贼”;占据邺城,一举颠覆袁绍的统治,这即是麴义的图谋。
至于麹义被杀的时间,由上面所提到的袁绍给公孙瓒的信来分析,笔者认为麹义之死似乎是在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公孙瓒被袁绍消灭之前。因为从《三国志》、《后汉书》来看,袁绍和公孙瓒除了战场上刀兵相见之外,还有一定的书信联系。袁绍似乎不会把一件陈年旧事又写给公孙瓒的。
三国二十四名将
《三国》有三国24位名将的排名:
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赵云、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关羽、马超、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黄忠、许储、孙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渊),二张徐庞甘周魏(张辽、张颌、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神枪张锈与文颜(张锈、文丑、颜良),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取自毛宗批的《三国》。
三国十大武将排行榜
一、评定武力的几条公理:(我想大家对于这几条公理应该没什么意见)
1。若在较为正常的情况下面对面单挑,一方失败,可认为其武力不如对方
2。两人单挑达200回合以上不分胜负的,可认为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