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火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由上向下投掷,或用铁丝吊下,到达目标爆炸。这种炮弹爆炸性强,声音极大,
故称“震天雷”。
    金兵使用“震天雷”最著名的战例,是公元1232年开封保卫战。那年3 月,蒙
古兵攻金朝南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外设立攻城器械,沿着城壕设立木桩;城壕
外又修筑城围,长达150 里,用抛石机向城上抛射石弹、火球,击砸焚毁城上的防
御设施;为了掩护士兵近墙进行掘城作业,蒙军用牛皮做成“洞子”,兵土伏在里
面,到城下掘城,城上的石头、弓箭打不破这种“洞子”,金兵便用铁丝悬“震天
雷”沿城墙吊到被掘的地方,把攻城的士兵和牛皮“洞子”一个个炸得粉碎。蒙军
因攻城不下,遂于4 月撤兵。
              最早的管形火器
    南宋初期,火药已经普遍应用于战事,加之当时北方的金兵不断侵犯干扰,一
些军事家和武器专家们就想利用火药来改进兵器,提高战斗力。
    当时有个叫陈规的人经过苦心钻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火枪。这种枪用竹管
做枪身,里面装满火药,药线引在外面。打仗时,由两个人拿着,点燃后发射出去,
用来烧伤敌人。这种用竹管制成的火枪,就是最早出现的管形火器。
    陈规是当时力主抗金的地方官员。一次,当金兵攻城时,他率领一支火枪队,
跟在300 多头火牛后冲出城门,用火枪对金兵集中喷射,金兵被烧得哭爹喊娘,抱
头鼠窜,取得了守城战的胜利。由于这种火枪主要用火药来烧伤敌人,所以杀伤力
有限,作用距离也不远,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于是,人们又对火枪进行研究和改
进。
    到了南宋末年,有人在火枪的基础上制成一种“突火枪”。这种枪是先在竹管
里装上火药,然后放人类似子弹的“子巢”(即瓷片、碎铁片、石子一类东西)。
使用时,用火点燃火药,“子巢”借着火药气体的力量被抛射出去,同时伴随有强
烈的响声,其声响可传到100 米远。
    突火枪的威力虽然不算很大,但从原理上来说,突火枪已采用火药作为发射动
力,“子案”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因此,突火枪被认为近代枪的鼻祖。而且突火枪
开辟了使用管形火器的先河,这标志着火器已开始向近代枪炮的方向发展。
    由于用竹管制成的火枪枪身容易被烧毁或炸裂,而且这种火枪的射程短,威力
不大,不能耐久使用。在13世纪至14世纪初,人们开始用金属管火器。在我国古代
兵器中,对枪、炮的划分不明确,起初也没有一定的制式和标准。金属管火器出现
以后,人们才将口径大的叫做铳、炮;口径小的叫枪,有的称铳、筒。在明代兵书
中就明确指出管形火器的大小主要是根据用途和使用要求而定,即“大者发用车,
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这就是说,当时人们造枪是
用于步兵、骑兵作战,要求短小轻便;而造炮是用于守城攻坚。对于大型火炮,得
用车载船运或修筑固定的炮台,以便用猛烈的炮火攻克堡垒或抵御对方的攻击。这
种划分枪、炮的办法与近代接口径大小区分枪、炮的原则是一致的,即口径在20毫
米以上(含20毫米)为炮,以下则为枪。
    显然,火药的发明促使了管形火器的问世,管形火器孕育了现代的枪、炮。因
此,对于重型火器来说,火药使冷兵器的炮变成威力强大的火炮,这对武器的发展
和战争本身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恩格斯对此作的精辟论述那样:“以前一直
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城墙,现在抵不住市民的大炮了”,这些大炮“不但影响了作
战方式本身,还影响了统治和压迫的关系”。
             靠火器取胜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明王朝的建立者,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生活所迫,他曾在皇觉
寺剃发为僧。后来,他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多谋善断、机智勇敢,特
别是重视和善于使用火器,在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扫平群雄,推翻元朝统治,
建立了明朝。
    后来,有个叫焦玉的人向他献火铳10支,朱元璋看到火铳子弹能穿透几层皮革,
便兴高采烈地对焦玉说,此火器取天下易如反掌,功成当封无敌大将军。此后,在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水战——鄱阳湖之战中,火器便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时,陈友谅接二连三地丢了许多城邑,气愤不过,特造舰数百艘准备与朱元
璋决一死战。陈友谅制造的大舰,共分上、中、下三层,可容纳3000人,中舰可容
纳2500人;小舰可容纳2000人。1363年4 月,陈友谅乘朱元津北上救援小明王韩林
儿之机,率舰数百艘倾巢而出,以号称60万大军围攻朱元津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市)。
洪都守将朱文正、邓愈面对“投戈断江,舶舶千里”之敌,协力死守。双方激战85
天,陈友谅不能前进一步。7 月,朱元津统兵20万来救洪都,陈友谅退至鄱阳湖迎
战。
    鄱阳湖之战,不论人力或装备,朱元璋军皆处于劣势。陈友谅军“联巨舟为阵,
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旗族戈盾,望之如山。”而朱元璋军乘的则是小船,
兵力仅是陈友谅军的三分之一。但陈友谅军在洪都苦战三个月,未能取胜,已筋疲
力竭,而且内部不合;朱元璋军则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士气高涨。在装备上,陈
友谅军虽有大舰连接,不怕风浪,然而,行动却不灵活;朱元璋军乘小船作战,进
退自如。
    朱元璋到了鄱阳湖,首先派部队切断敌人的退路和补给线,以动摇陈友谅的军
心;而自己却把洪都作为供应基地,以保证部队的粮株物资得到源源不断补充,他
还借鉴三国时期孙刘联军火烧赤壁的经验,决定采取火攻战术,准备了火炮、火铳、
火箭、火枪等各种火器。其中有一种叫作“没奈何”的是用芦席作圈,周围五尺,
长七尺,糊以布纸,缠以丝麻,内贮火药捻子及诸火器,燃烧力极强。当与敌船相
遇时,将“没奈何”用竿子挑于头桅之下,点燃火线,割断悬索,即可使“没奈何”
落于敌船燃烧。在准备各种火器的同时,朱元璋又组织了敢死队,准备撑着装满火
药和芦苇的小船撞击敌船。战前,朱元璋还规定了指挥信号,白天用旗,黑夜用灯
;远用信炮,近用金鼓,使全军行动一致。具体打法则采取先火攻后混战。
    这次战役,两军主力苦战36天。战斗中,朱元璋指挥全军各种火器射击敌舰,
陈友谅的战船浓烟四起,烈火熊熊,军中大乱。接着,朱元璋率军杀上敌舰。陈友
谅立即派大舰迎战,朱元璋则令敢死队驾着载满火药和芦苇的船只向敌大舰猛冲。
只见湖面浓烟滚滚,烈焰冲天,湖水都成了红色。陈友谅被打得溃不成军。激战中,
陈友谅中箭身亡,其残部被朱元湾事先部署的伏兵拦截砍杀。只有陈友谅之子陈理
带着少数将士逃回武昌。
    朱元璋在鄱阳湖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挥师进攻武昌。不久,陈理兵败投降。
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世界上第一支炮兵部队
    永乐年间,明成祖创建由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神机营。于是,世
界上第一支独立的以炮兵为主的新兵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神机营的创建,大大提
高了明军的战斗力。该营曾多次随皇帝出征,为平定北疆立下赫赫战功。明军首创
炮兵同步骑兵协同作战的新战术,朱像对此作了总结:布阵时“神机铳居前,马队
居后”,“首以铳摧其锋,继以骑冲其尖”。
    1419年,倭寇数千人进犯沿海,辽东总兵刘江率部抗击,首开以岸防火炮歼灭
海上入侵之敌的先例,史称“望海大捷”。此战之后,“倭大惧,百余年间,海上
无大侵犯”。
    1449年8 月,蒙古瓦刺贵族也先兴兵南侵。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一战,明
军遭袭击,指挥无方,加之对各种火器未能熟练掌握,尚未发挥作用即全军溃败,
明英宗被俘,12万瓦刺大军乘势进攻北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兵部尚书于谦奉
命守卫北京。他严令诸将加固城防,在京城九门部署重型火炮,命神机营设伏于德
胜门外。不日,敌军主力攻打德胜门,进入于谦设伏领域,神机营众炮齐发,城内
守军乘势夹击,瓦刺军阵势大乱,主将也先之弟死于炮火之中。也先惧怕神机营火
铳的神威,撤围逃遁,于谦挥军追击,大败敌军。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是明代
前期大规模使用火炮守城的著名战例。
    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火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研制的轻型火炮较著名
的主要有戚继光创制的一种小型将军炮。该炮因其形似虎蹲而得名。炮身长66厘米,
重18公斤,自前至后有五六道大宽铁箍,口端备有大铁爪。铁绊,可用大铁钉将炮
身固定在地面上,以便消减发射后产生的后坐力,克服了原有火炮在发射后因炮身
后冲而自伤炮手的危险。此炮便于在山林水网地带机动,可控扼险隘,一发能射上
百枚小弹丸或50枚较大的弹丸,散布面大,比乌铁更能有效地杀伤以密集队形进攻
之敌,在抗倭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戚继光在隆庆年间到蓟镇练兵时,又将此炮
装备骑兵使用,成为一种较好的骑兵炮。
    据出土实物和兵书记载,明代中期的大型火炮很多,主要由神机营所用的小型
神机炮演变而来,它们的发展特点在于使用了炮车,提高了机动性,增强了摧毁威
力,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将军炮。该炮口径达100 毫米以上,全长正.4 米。自炮口
至炮尾共有九道宽箍,药室呈算盘珠形,室壁开有火门。据《登坛必究》记载,大
将军炮在发射后,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