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克木_书读完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先不忙定符号招牌,只可试试。战国是板块文化而有间隙通气。这是不是乱“序”,和后来的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属于一个类型?不敢说。至于秦始皇所想做到的恐怕不会是治“序”。
    客:可是一直到明朝还是这一条秦始皇思路。明太祖、成祖也可以称为秦若干世。明代的裹小脚是使妇女成为不容易自由行动的俑。八股文是使读书做官人成为头脑不容易自由思想的俑。这种俑化思路以为大家一样就是治、平。这好像不是秦以前诸子百家提倡过的,也不像是孔孟的。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这也不像荀学。恐怕还是秦始皇在秦国情况下才能有的思路。李斯不过是迎合而出谋划策。
    可是开国名王的第二代往往不行。秦二世不用说。汉高祖以后惠帝不行而吕后掌权。唐太宗之后高宗不行而武后掌权。明太祖之后建文帝不行而成祖继任。这又是为什么?
    主:吕后、武后仍是继续不断的后任,不过是由隐文化的妇女出面了。名王的儿子或孙子不行,这是另一问题。主要是那条思路及其执行继续下来了。可以问的是:秦为什么二世换了朝代而汉、唐、明可以不换?
    客:这是不是说,后来的思路和所作所为多少还合乎治“序”?秦二世是第一次做试验所以不成功。
    主:不是第一次试验。秦国已实行多年了。秦始皇是想把天下变得和秦国一样。秦二世和赵高不懂或不赞成继续始皇和李斯的思路,以为天下已定不必再像始皇那样操心亲自每天阅一大堆文件亲自到各处跑了,不知新的文化场未能形成正是危急之时。这里面有一个对人(不论贵贱)的看法问题。人的俑化和俑的人化是两回事。人化俑不行。俑化人可以。始皇对此不能明白。他把“黔首”(老百姓)搬来搬去,一搬就是多少万。不仅迁奴隶,还迁富户(当然连带他们所有的奴隶)。这是把人当成俑。他以为兵和吏是俑,民也是俑,活着时就可以像死后在墓中那样排列整齐,以为这就是治“序”。错了。所以不成功。若有俑化人,那可能构成文化场的序。人化俑只能构成坟墓里的序。那不是治序而是死序。从陈胜、吴广当戍卒可见秦的兵是俑。兵的来源,既不是征,也不是募,而是“一锅端”(闾左)。秦实行的是商鞅以来的耕战两分法,也就是孔子教导的“足食、足兵”二分法。(《论语。颜渊》)不过法家是硬来,儒家是软干,但都要求“民信”。(商鞅徙木立信。)始皇把“民”硬性分割,一边人去种地,一边人去当兵。这很简单,是把人当俑。没想到大雨误了行期,当斩,于是陈胜、吴广开动了思想。怎么样都是死,造反还可能活。有选择了。人是能选择的动物,不是无选择的俑。加上秦二世、赵高的糊涂和六国板块文化的余力,又没有板块王国可以缓冲而由皇帝独自挑重担。这样,秦就垮了。在统一场中人的活动作用比在板块中大。若反而把人当作比在板块中更少活动的俑,统一场自然有瓦解的危险。这不是统一场不行,而是统一场的“序”所依靠的人尚未形成又受到阻挠。
    不知这样说法通不通?
    客:什么是“俑化人”?还不清楚。
    主:我想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议会中有位名人演说。他主张英帝国统治殖民地要兴办教育。不是普及教育,而是办大学教育,培养少数人当官吏。同时确定文官制度,用中国式的考试办法。他预言,将来会有许多官吏,人是当地的人,但说的是英国话,想的是英国人的想法,用英国文明治理当地。这就是俑化人的理论构想吧?确实是人,但实际是俑。这和人化俑不同。那确实是俑,但实际是人。那很危险。一旦人由隐而显要自作主张,作选择,就会出陈胜、吴广。俑化人不同。确实是人,自己思想行动,自有选择,但实际是俑,所有自以为是自己的一切都是外人教会的,自己不知不觉暗中照人的样,等于听从自己以外的指挥。
    那样就可以治。是不是治“序”?不敢说。秦始皇需要培养俑化人,可是他只相信“兵吏”,只要人化俑,所以失败。他不是两千多年后的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
    客:你这套俑论或人论太抽象。还是回到秦和明、统一和板块的问题上来吧。
    就中国历史说,乱“序”存在于板块文化场,治“序”存在于统一文化场。秦是统一的大“场”。明像汉一样分割为板块。为什么秦治得短而明治得长?两朝皇帝都是开始英明继任昏庸的。
    主:明朝虽然裂土封王,却不是战国、十六国、十国那样的板块。货和人的流通比以前不知扩大了多少倍。文化比以前更像统一场。上层分封对朝廷不是利而是害。到亡国时还闹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的纠纷。秦和明都是统一文化场,用相类似的治“序”。明晚了一千几百年,各方面有大发展,应当是照秦“序”
    更不行,为什么反而行呢?是不是秦“序”需要更为发达的条件,当时才开始,汉朝还得分封板块,同时定于一尊,到元明时代才有更多的条件,更多的需要,齐国公羊高讲《春秋》的理想要求“大一统”才可以实现了?
    客:明朝廷从上到下有什么发展了或变更了秦的不成功的制度的?
    主:这就还得回到人和俑的问题。文化的主体是人的活动。政治更是要看人。
    秦的“治”是靠“兵吏”。兵属于军事,是另一回事,不必谈。吏,在秦是主要的,因为有“苛法”和“酷刑”要吏来执掌,而且吏还要教“法令”,培养后继人。全国这么大,又不分割为属国而一并划为三十六郡,朝廷直接统治而不间接统治,这就更需要听指挥的直到最下层的官吏。东周列国时是贵族依血统分封,层层把关。从《论语》可以看出,鲁国的国君是周的贵族下放。季氏三“家”是分别为鲁君掌权的又一层贵族。阳货以及孔子门人冉有、季路等“家臣”是又一层掌握实际直接治民的大小不等权力的。官吏从何而来?除贵族出身的以外,从办私学的孔子那里来。阳货可以明劝暗令孔子做官。孔子的门徒除早死的颜回外几乎都是官,或是可以做官的候补者。国君也常问孔子有什么门徒可以做官(从政,为政)。大弟子冉有、季路都是季氏的家臣。季氏要出兵打仗,这两位还向老师报告,挨了一顿批评。(《季氏》)还有弟子原思等人当地方官。孔子经常出外周游列国作“客”。他是办私学培养并推荐官吏的,同时充当国和“家”的政治顾问,“从大夫之后”。(《宪问》)用这一眼光读《论语》可以看出开篇讲的“学”“习”就是学政治,学做官。孔子办的是政治大学,向各国政府输送官吏。秦统一天下,当然不要这些给六国尽力的“客”和“私学”,一律取消。
    可是官吏从哪里来?“以吏为师”。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吏?秦国原有的也不够用。
    只好仍用当地原有的以及新由皇帝提拔出来的。这些官吏很靠不住。萧何就是一例。他很能干,能当宰相,可是当小吏而不为秦用倒造了反。汉代在“萧(何)
    规曹(参)随“袭用秦制以后才开始了新办法,”选举“(选拔,举荐),也就是由当地名流推荐,于是有了”名流“、”门阀“。闹腾到三国时还不行。太学、博士只念经书争派系无能力培养人。秦有七十多”博士“,恐怕是书呆子居多。
    曹操、诸葛亮的兵法不知是从哪里学来的。唐太宗想出个统一考试的办法来,一直传到明朝。分散培养,统一考取。分散的私学自然照统一的取录标准教。《文选》中有“策秀才文”,那在唐以前。唐考诗赋,诗盛。宋考策论,散文兴。明太祖出自民间,深知必须将人俑化,决定了将“经义”定为八股。这是秦以后的大发明,一直行到十九世纪末。八股的好处暂不论,和小脚一样是明代文化的大题目。可以说,到明代,秦制中心的官吏的从培养到选拔到控制使用的全套办法才完成了。这个统一文化场有了治“序”的“人”的依靠了。这个文官制度和英国先在印度后在本国实行的文官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各有为各自的“场”的“序”服务的功效,为治大帝国所必需。
    客:恐怕还不止这一条吧?八股文培养书呆子,如何能进行有效的“治”呢?
    主:不错。这又是明清两代的大事。有个“僚”或“师爷”的系统。这仍是秦代“以吏为师”的延续。大概各朝代都有。不过元明以前做官比较简单。白居易、苏轼以诗人当刺史、太守,只要喝酒作诗就可以。在杭州各修一道堤就是了不起的大事,至今还叫白堤、苏堤。元以后不同。文化场扩大而且复杂化。当官做吏不那么容易了。萧何也罢,宋江也罢,都不够格了。吏需要专业化。于是出现了一些会做官而又做不上官的人给官当实际工作人员,也就是“僚”。低的本地人就当“吏”,像京戏《四进士》里的宋士杰,或是《红楼梦》里给贾雨村大人出主意的“门子”。“僚”有门派,例如出名的“绍兴师爷”。这是战国时“客”的转化,也是从周朝开始的“士”的演变。贵族大官除外。一个穷念书的,或是阔少爷,考取进士,没在朝廷等候做大官而下放当知县,得到肥缺或瘠缺。
    这比在翰林院陪皇帝候放差实惠。怎么当官?没学过。于是亲戚朋友以至于同学、同乡、同榜考取的“同年”都来荐信了,荐来一批专业化的“师爷”或称幕僚帮助当官。这主要有三行:一是“刑名”即司法,管问案子,要懂法律案例,可以捞钱。“绍兴师爷”是这一行中最出名的。二是“钱谷”即财务,管税收和会计,造假账,懂“四柱清册”,会办“交代”。(“四柱”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要贪污,不可缺少。三是“文案”即秘书,掌管文书往来。看来不重要,可是公文和书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