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克木_书读完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是“文案”即秘书,掌管文书往来。看来不重要,可是公文和书信中一字一句用对用错可以升官或革职。应酬人的“八行”书信更是写得好未必有功,写错了一定有过。“文案”还能代表官去联络关系,少受嫌疑。有了这些“僚”或“幕”就可以“走马上任”了。到任上还得用好当地的“吏”,交结好当地的“绅”,如退休在家的“老大人”和有在京在外当大官的家属亲友以及什么“霸天”,否则也当不成官。这些都有了,那就可以作诗喝酒打牌娶妾什么都干了。不用说上面还得有靠山。这一整套是明代完成的治“序”,适合于大一统文化场。正史、实录、野史、诗、文、小说、戏曲里到处都是例子。
    这是做官。要发财,这还不够,另有门路,就不必讲了。
    客:清末《老残游记》中的老残摇着串铃出入于官场和其他场,是不是也还有一点战国板块文化场的乱“序”里的“客”的味道?他以医卜为生走江湖,不是串连各文化信息场的一个“量子”吗?是两千多年的传统不衰还是残余呢?能不能说,统一文化场需要一个一个的人作为“基本粒子”而以个人的各种平等结合来组成有某种“序”的“场”;板块文化场不需要这样,是以家族或某种不由自主的血缘、乡谊之类关系组成的集团为“分子”的?是不是在统一文化场出现时才逼出一个一个的人,才发生所谓“人化俑”或“俑化人”的问题?
    主:秦始皇禁“挟书”只留下“博士”,烧书只留下医药卜筮农书,这就给方士开了大门。他相信方士,求神仙。到汉代出现了儒生和方士的结合。天人、谶纬之学兴盛起来。儒生本也属“客”。各种的“客”,包括讲“纵横”的“说客”,也和方士结合了。战国的“客”化为后世走江湖和居庙堂的会读书作文又会占卜和治病的“士”,以传说的姜太公和诸葛亮为首。大概板块文化场从未清除,还时时占上风。有民俗心态作“窝主”,所以乱“序”中的人消灭不了,不要这些人的治“序”也安稳不了。有文的文化成为统一文化场,那无文的文化场还照旧遵从板块文化的“序”,仍行板块文化中的行规、帮规,有不结帮的帮。
    客:秦汉儒生和方士结合,后来的佛徒也是方士吧?
    主:这种“士”的问题是一时讲不明白的。
台词。 潜台词
    谈话必有对方,正如下棋必有对手。
    一个人谈话是自言自语,也就是以自己为对方。或则是有看不见的听众,现在的,将来的,甚至过去的古人。这在舞台上叫做独白,这也可以是旁白,实际上是不对台上人说话,而对台下人说话。古今中外的作书人大概都是这一类。
    下棋的两个人的无声对话,口不言而心谈话。有时心中的话还没有变成语言,你来我去互猜心思。你这一着棋是什么用意?我该怎么回答?猜出你的,再用棋子语言表示我的。所以下棋称为手谈,一点不错。
    用语言讲话和用棋子讲话属于同一类型。书上的话和口头的话有些不同,仍是一类。互通信息,互猜心思,彼此心中有数。不过猜得对不对,合不合对方的意,那可不一定。谈话和下棋面对面,可以当场验证。用书谈话,作者在先,读者在后,那就难以取证,大半是各说各的。
    英国十九世纪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她的小说《克兰福镇》中说过:“她自己心中有数,我们心中也有数,她知道我们心中有数,我们也明知她知道我们心中有数。”这下面应当还有一句话,作者没有说出来:“不过大家都不说出来罢了。”
    在舞台上,说出来的话叫做台词,没说出来的话叫做潜台词。不说的话往往比说出的话更重要。演员的本领常在潜台词上。
    两人谈话称为对话。若有不说话的第三者从旁听到,若能再想到对话中的潜台词,好比看人下棋或摆摆棋谱,也别有趣味。戏剧、电影、电视、小说的吸引人常在这种趣味之中。中国古书记录一些对话,虽没有柏拉图的对话录那样世界著名,却也是别具一格。记下的绝不是录音报道,自有记者的用意。他加了佐料,甚至就是他的创作也未可知。不过这一层往往被人忽略。
    不到一百年前,读书的小孩子在“发蒙”以后正式读的第一部书是《论语》 ,这里面有不少“至圣先师”孔子和别人的对话记录。书中有注,多半是揭露潜台词,同时也是作注者的台词,里面还有他的潜台词。小孩子不知道这些,心中无数。可是用小孩子的眼光一看,又会看出另外的潜台词,会发出小孩子的问题。
    这会遭到大人谴责:小孩子懂得什么?书上讲的还有错?不可胡思乱想自作聪明。
    一句句读下去,能背熟就好,将来受用无穷。不懂不要紧。“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嘛。一遍遍重复,书上的也就变成你的了。
    《论语》是孔子的对话或独白的记录。不见得忠实,但花样很多。研究并发掘孔子的潜台词的人和书古今中外多不胜举。他是圣人,自当如此。不过大家都重视圣人之言,不大注意谈话对方。对话的门人弟子是贤人,还有人注意。此外的对手就进入冷宫了。他们好像是陪圣人说话的道具。其实,将圣人和非圣人的对话合看,加上可以挖出来或则加上去的潜台词,也许别有风光。
    例如孔子和阳货的对话。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奸臣吧?总之,是掌权的坏人。
    这两人怎么谈得起来?记的是,开头阳货找孔子,“孔子不见”。送来了礼,一口猪。圣人不能缺礼,必须回拜。可是又不愿见他。于是打听到阳货大人不在家才去拜访。这个行动也是语言。其中的潜台词是:“还了礼,可还是不见。你不在家,这不怪我。”偏偏运气不帮忙,在路上遇见了。很可能是阳货权大,手下人多,消息灵通。孔子名气大,行动无法隐瞒。所以阳货一得到情报,立刻堵上路口。这有点像廉颇堵蔺相如演“将相和”的形式,内容可大不同。这一相遇,圣与非圣之间出现了来回几次对答。阳货很不客气,到末了,直逼中宫,将了一军,说:“年岁不饶人啊!”(“岁不我与。”)孔子回答:“好吧,我答应你,我要出来做官了。”(“诺,吾将仕矣。”)这里有什么潜台词?一个心里说:“我知道你不愿意在我手下工作,偏要逼你出来,看你怎么说?”一个心里说:“你是掌权大官。我不过是个退休的老头,我拗不过你。你用一层又一层大道理(仁、智)逼我不能不承认。可是答应尽管答应,这是口说无凭。做不做官,还是我自己作主。大不了我跑出鲁国,再去周游列国便了。”这一篇精彩对话的记录者或则报告文学作者自然也附有潜台词。那就是,大家看看圣人怎么对付小人的。他以礼来,我以礼去,他讲道理,我顺着他。我本来要做官,答应也不是假话。可是到不到他的手下,那就不一定了。这类报道也许起先口头流传,也可能书面抄写,用篆字刻在竹简上。到汉朝,成为经典,从此又有一代一代人一层层发掘潜台词并且写出或讲出或想出自己的潜台词,也就是所谓心得体会。这一段话便是我的读后潜台词写成了台词,同当年初读时小孩子想法差不多,不免“贻笑大方”。
    孔圣人的谈话对手很多,研究起来也许可以成为考什么学位的论文。这且不提。再谈谈“发蒙”后的第二部书。那是“亚圣”孟子的对白和独白的记录。大概书写工具有了发展,不但记的对话多而且篇幅也长了。有些谈话对手很不客气,简直像是有意挑衅的。孟老夫子的火气也不小。对王、公竟也有时针锋相对给他下不去,还背后说什么“望之不似人君”。当然也有时巧妙地绕弯子引对方上钩。
    有时当面给人颜色看,“隐几而卧”,比孔子的托病不见又让人知道更为严峻。
    有一次孟老夫子带一群门徒来到滕国。住在高级宾馆(上宫)受招待。不料住房的窗子上原来有双鞋子忽然不见了。宾馆的人找不到。有人就问:“老夫子的随从怎么这样藏起人家的鞋子来了?”孟子立刻反问:“难道你以为这些人是为了偷鞋子来的吗?”那人只好回答:“大概不是吧?”(“殆非也。”)接下去的几句话好像是那人替孟子作了解释,打圆场,说:“您老先生开班招生,对于来入学的人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的。愿来学的就收下了。”这些话是替孟子开脱,却又仿佛是不否认有人偷鞋子。好像是说,孟子收门徒,来去自由,无法保证。(“往者”、“来者”和《论语》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见得一样。朱熹注说是不究既往,不查历史,与“来”对不上。)这段对话为什么会记下来?朱熹在注中说,这“合于圣贤之旨,故记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不知问话的人是谁,所以很难明白。只有“来者不拒”这句话倒是一直传到了今天。
    不明白谈话的对手,难以追寻潜台词,圣人的话也就难以明白。《论语》中有个原壤,不知是什么人,挨了孔圣人一顿骂,又挨了一棍打,也没答话,或则是答话没有记下来。他怎么得罪了孔子?书中只说他“夷俟”,据说是蹲在那里等待孔子来,无礼已极。朱熹老前辈注解说,这位是孔子的老朋友,大概是老子一派,放弃礼法的,因为据说他曾经“母死而歌”。这是顺手给老子一棒槌。孔子说他幼年时不听话,长大了无所作为,“老而不死是为贼”。于是用手杖敲他的腿(以杖叩其胫)。大概潜台词是:“看你还伸不伸出腿来!”那时没有椅子,古人是跪坐在席上的。伸出腿来当然是不敬,所以要挨打。原壤年纪不小,一辈子不知做了什么错事,说不定是什么事也没做,惹得圣人这样大发脾气,一点也不心平气和,不但动口,而且动手。孔子这时应当比原壤还要大几岁,为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