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一应当为我们的命运承担责任的,乃是我们自己。
有一个道理,我们应当深深地放在心里——“烦恼,即邪念”。一个人如果没有邪念,他就不可能有烦恼;如果一个人感受到了烦恼,他应当反过来观照内心,看看有没有什么邪念,制造了这些烦恼。
最通常的邪念,就是“贪、嗔、痴”。如果我们不是想要占有一个人(即贪),我们便没有感情上的烦恼;如果我们不是乐于看别人的笑话,希望自己的竞争对手倒霉(嗔),我们便没有事业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烦恼;如果我们不是一味把责任归给政府、父母、老板和命运,我们便获得了智慧。
很简单一个例子,当你看到范跑跑被骂的时候,你有没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当你看到三鹿奶粉事发的消息,你有没有看热闹的兴奋?
仔细地想想,这是不是邪念?
我们的心灵,有没有清净到,祝愿所有的人都幸福快乐?我们的胸怀有没有广阔到,去爱那些伤害了我们的人?
不不不,我没有认为伤害了别人的人可以不负责任。如果触犯了法律,法律应当追究其责任;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我们就应当完善这样的法律。
问题的重点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心里面,是否存在着“希望看到别人不好”这样的意愿?这样的意愿,就是邪念,而邪念一定会带给我们烦恼。
我们的修行,不仅仅是坐在那里半个钟头,进入意识恍惚的状态;我们的修行,最主要的乃是不断地觉察,也就是佛陀所说的“念念分明”。你升起的一切念头你都要清楚;你仍然可以做一切的事情,你可以恋爱,可以和朋友聚餐,可以去登山,可是在做这所有一切事情的时候你都要念念分明。
而你一定要建立一个持续的观照,就是“我所见一切皆是我之造作”,“我所感受之一切皆是我之造作”。这样的观照将渐渐地熄灭你的烦恼。
欲望这东西也不是不能有,只要你对它保持足够的觉察;另外,你的欲望一定要被涵盖在五种戒律以内,这是佛陀专为在家修行者制定的戒律:
不杀
不淫
不偷
不妄语
不喝酒
为什么要有戒律呢?因为在戒律以外去造作肯定会令到心散乱,并种下恶果。佛陀说下五种戒律是希望我们不要在五种不当的行为中种下自己不愿承受的痛苦之果。如果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所作所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不痴),但你还是要这么去做,你也可以这么做;总之一切后果自己担当就好了。
佛陀并没有对我们进行什么道德教育,至少我没有把它看成是一种道德教育,他只是告诉我们一些必然的规律;而五种戒律是为了避免巨大的痛苦,而以慈悲心给予我们的忠告。
不杀,就是不杀生。可以吃肉,但不要亲自杀生,也不要点杀。因为看到自己杀戮动物会在内心制造一个残暴的铭印,这个铭印将带领你经历肉体上的伤害和痛苦。
不淫,就是不进行婚姻外的性行为。婚姻内的,以爱和承诺为基础的性行为不会伤害到你;以追求激情为动力的性行为必定带来失落、沮丧和伤害,有时候甚至是巨大的伤害。这里讲的伤害,主要是指会伤害你自己。
不偷,就是不占有非法所得的财物。
不妄语,就是谨慎地说话。
不喝酒,就是不用任何刺激脑神经的食物来让自己脱离觉照和清醒的状态。
和出家的僧人相比,我们所遵循的戒律无疑是很简单的,但真要做起来并不容易。我最近在修“不妄语”,修习的方式是记录六时书,即每天六次记录自己的有关言行,大约每两个小时记录一次。
修习的关键在于不责备自己。每天你都会发现没做好的地方,没关系,记录下来就好了,不用责任任何人。
这个方法对我帮助很大,你也可以试一试。
我猜想你可能还会跟我说起“欲望”。对此我并不想对你作出任何劝戒,只一样,深深地觉照就可以了。只要你每天进行内观,在深深地静坐中看到自己的念头和情绪流过,很快地,你就明白你的欲望是个什么东西了。
以上说的都没有用,做内观禅修就好了。最好的老师是你自己,你要在自己的内心去找到她!
2008…9…22
这就是禅修!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7…12 | 黄昏,温和的太阳透过窗帘,将金色撒满房间,不要动,呆在那里,你存在着,你存在着……单纯地活在一片金芒中,这就是禅修。
一只鸟儿站在露台上震动翅膀,不要惊动它。凝视它,仿佛你就是它,仿佛你在震动翅膀,仿佛你在感受这树木间濡湿的空气,这就是禅修。
一个小孩儿软绵绵地靠在妈妈肩膀上,它睡着了,不知道今天和明天,不知道忧愁和恐惧,它睡着了。妈妈的怀抱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妈妈的怀抱。把你的心也靠在它所依靠的地方,软绵绵地,不知道今天和明天,不知道忧愁和恐惧,这就是禅修。
听你所爱的人讲话,为他的声音所传递的,可爱的信息而发笑,接受当下存在的一切,而又想着占有,这就是禅修。
当有限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你怀着告别的心情,看着路上的一辆辆车,一座座房子,每一位因缘偶遇的人们;唯一一次,此生,你这匆匆过客啊,与他们奇迹般地相遇,感叹这神奇的人类命运。
唯一一次。
是的,即使转世,你也不是今生的你,房子也不是今生的房子,人们也不再是今生的人们。
唯一一次。
请珍爱这唯一一次!
当金色的光芒从窗外照进来,请打开心扉,让你的心胸也充满这丰富的光,直至照耀了你整个的人,整个的观感,整个的存在。
多么奇妙啊,你在此刻、此生、此地存在,世界就象妈妈的肩头,靠着你这软绵绵的颈项啊,这硕大的头。
当金色的光芒从窗外照进来,请停下手里的活,存在于此刻中。只一刹那,它便隐没于昏黄,隐没于暗黑了。唯一一刻,唯一一次,请与它同在。那也是与你所爱的一切同在,与生命本身相结合。
你在爱,而世界也回报你,以无尽的温柔。
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这唯一一次的生命中;而我们离开的日子,就象这金色的光芒,只有最后的刹那,旋即隐没于昏黄,旋即隐没于暗黑。
下一刻,我们将以一位老妇的眼光,来欣赏同样的落日了。
下一刻,我们将以告别的眼光,来看待震翅的鸟儿了。
用不了多久,我们将在病床上告别我们心爱的人了。
请珍爱他,珍爱这一切。
这就是禅修!
2008…8…9
与其读书,不如禅修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7…12 | 佛学不是迷信,不是宗教,不是哲学。它不是所有以上这些东西,它仅仅是实相,是真理。
佛陀亲自体证了,说给我们听,我们是无须自身的体验就接受这些,还是也需要亲自去体证?
我在一些情况下,认为需要亲自去体证;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比如想偷懒的时候),就觉得不需要亲自去体证,我们相信佛陀就是了。
事实上,“相信”二字谈何容易?
我现在非常小心自己的言行,不是因为信了某种宗教(我没有皈依任何宗教),而是因为知道了,每个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为了自身的幸福,我们必须致力于让周围的人幸福;为了生活在爱和温暖当中,我们必须忘却自身,为他人付出。
为别人做点事,却不是希求他人的感谢。
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完全改换了心境,而生活在一片亲切温暖当中。这种温暖从本质上说,不是环境带给你的,而是内心世界向外的投影。
对于没有亲身体证万物空无自性的人来说,要“相信”一切皆因心造的道理,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这一事实终有一天会清晰地摆在你面前,让你霍然醒悟。或者早,或者迟,但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机缘的关系,时候或者未到。
而禅修,是一种把内观,练到毫发般细微的功夫。练得越细,你看到的实相就越多。我现在可以看到一些很小的事情之间的联系,比如吃饭花钱多少,跟避免为别人付出有没有关系。非常有趣的是,你越是为别人付出,你的各种开销就变得越小,而你在这些小开销中,获得的乐趣就越大。有些人花很多钱在吃东西上,可他们并没有吃出味道来,他们在食物上花的钱是另一些人的几倍,而那些普通人获得的美味感受,却是他们的几倍。
如果我避免为他人付出,我也会变得在十块钱的饮食里尝不出味道来,我也会变得非常想吃一些花钱的食物,同时体察到,这些食物究竟带给我的乐趣,并不多于心境平和时的一份快餐。
我只能练到这份上。
而佛陀练到了哪种境地?他在小径上随意拣起一片叶子,在这片叶子上,他看到了阳光、水、空气、风、小鸟、种子以及他自己的视觉反应;他在这片叶子上,看到了宇宙万物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
在深深的禅定中,佛陀体察到周身血液如何运行,细胞如何死去又再生,因此他得到结论,身体是在无常变化中的,片刻也不能静止;他又发现念头、感受、行为、思维,都是如此(心理学者用“投射性认同”这一概念,完全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因此他向我们展示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