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举步维艰的民主进程,不限于农村。武汉市民政局所属一家福利工厂,曾经换过七八任厂长,把厂子弄得负债累累,后来一位女厂长做了四年,扭转局面,工人平均工资从一百多元上升到六百元。但因为上级机关认为她不听话,硬给派来新厂长,工人不接受,拒之门外;职工代表会自己选举,原来的女厂长差一票就是满票当选,上级机关却不承认。至今尚在僵持中。当地一位法律界人士一针见血指出,《企业法》规定这类工厂的厂长由职代会选举产生,但又规定上级机关有权指派厂长,自相矛盾,这就是工人权益和职代会权限虽云有法却不能兑现的症结,而归根结底,是政企不分的积弊造成的恶果之一。
我的〃豆选〃情结,转化成了选票情结,不过看来还是化解无日。
1998年4月10日
下篇:品事(下)过?摇关
〃过关〃和〃下楼〃都曾经是政治术语。
在泛政治的年代,在我们这里,有许多政治术语流行,不是抽象的,而是形象的,比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也许是因为领袖人物喜好诗词歌赋,出口成章;也许是因为普遍的文化水平不高,形象的比喻较之抽象的概念易于接受,就像直观教学收效更快更好。
〃下楼〃指的是在一个政治运动里,让有问题受审查或受批判的人得以解脱。所谓问题,因运动性质而不同,在〃三反〃、〃五反〃就是经济问题,在四清运动,因为要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还要清什么来着(次日按:还有一清是清组织,这么重要的一项差点让我忘记了!),几乎想〃清〃谁都能找到题目。此所谓〃楼〃,多半也不是实有的楼。〃三反〃、〃五反〃前夕我在兰州,那里最高的建筑叫西北大厦,只有三层高;至于农村里搞〃四清〃的时候,大都还是茅茨土阶,顶多大队部是土改分得的砖瓦房罢了。那时候宣传社会主义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遥想彼时楼上该已没有背负悬案等待下楼的人了。在文革前,像〃三反〃、〃四清〃以至年年要搞一次的整风整社,还是有个时限的,到一定的火候,〃见好就收〃了,于是有问题没问题的都要结案〃下楼〃,其实,楼上的人,也许本就并无任何问题。有时说〃搭个楼梯让他下来〃,往往是搞运动的自找台阶也。
杨绛小说《洗澡》,说运动中所谓〃洗澡〃甚详。〃下楼〃是〃正常〃情况下〃洗澡〃的最后一步。如果强调〃洗澡〃是自己人性质,则曰〃温水洗澡〃,犹如整风时标榜〃和风细雨〃一样;得到这一待遇的,〃下楼〃以后就径直〃轻装上阵〃,〃帮助〃别人〃洗澡〃去了。直到文革当中,有些工厂的干部,一朝从冲击下解脱,就让他们参加工宣队(全称是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搞〃斗批改〃,也就是历来〃扩大团结面,缩小打击面〃策略下的习惯做法。
如果说〃下楼〃云云只是政治运动中一个步骤,属于工作方法的范畴;那末〃过关〃的意义却严重得多。从战略上说,在1949年以后,首先对跟着共产党反对过蒋介石的各党派和工商界人士,郑重提出了〃过土改关〃、〃过战争关〃直到〃过社会主义关〃的问题,对全体知识分子提出了〃过生活关〃、〃过劳动关〃、〃过思想关〃的问题。然后是在化整为零的各次运动里,还有一个战术性的〃过关〃问题。拿50年代初期高等学校里教师的思想改造运动来说,每个人都根据其〃问题〃大小、影响大小,分别在不同规模的会议上作检查、作交代,由到会的学生、同事以至不相干的职工依照党委领导的意图来〃审查〃、〃评议〃,决定通过还是否决:通过了就是〃过关〃了,没通过的还要再检讨、再交代,以争取〃过关〃。凡是没有抓起来的都要经过这样的程序,这大约就是后来提出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吧。
当时《人民日报》和《新华月报》上揭载的知名学者自贬自责的长篇文字,所谓自我批评之类,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把这些集中起来印行,可以叫做《过关文献》。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年轻一代读书人在评定职称或晋升职务等活动中亦有〃过关〃之感,尽管可能还夹杂着某种屈辱感,但与老一辈〃过关〃时亲尝的滋味,应不可同日而语了吧。
〃过关〃之说,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著作里都可找到。周恩来且不止一次地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明〃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志向。如果〃过关〃等于人在终生改造过程中的阶段性考评,那末过关岂不也该过到老,〃死而后已〃吗?
近读一张先生文,说毛泽东1958年1月6日夜,在西湖刘庄与周谷城等夜谈,他提出一个怪问题:〃关羽姓什么?〃周谷城答不出,毛笑道:〃告诉你吧,关公亡命在外时,遭关吏盘查,仓猝间指关为姓,才过了关。〃(据一张文,清梁章钜《归田琐记》记有此事。戏曲选本《清音小集》谓关羽原姓冯名贤字寿长。另有民间传说改编的旧戏《斩熊虎》则说姓胡云。)
中国历史上关隘甚多,要过关的人,有的鸡鸣狗盗,有的过关斩将,也有的为过关一夜愁白了头。毛泽东熟读经史,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会容什么人混过关去,个别头面人物在守关士卒们严防下不得过关,由毛或毛让周恩来出面〃保护过关〃固有之,在毛的眼皮底下混过关去是很难的。从上到下,每逢大会场合,声震屋瓦地喊口号:〃不准某某某蒙混过关!〃可见是预为之备,防守极严。
然而,是否仍有并未真正俯首认罪而竟得〃过关〃的?这就要问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朋友们,请他们连同阿Q的姓氏名字一起详查一番了。
1998年10月21日
下篇:品事(下)以苏为镜
我年轻时受的教育,是〃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中间屡因中苏关系的变化而茫然莫明究竟,但从来没想到这样一个大国,一个大党,一夕之间,忽而瓦解。
这在我心里,始终是一个谜。七八年过去,偶然从一些相关报道的字里行间,仿佛得到一点启发。比如说在群众〃上街〃的热潮里,捷尔任斯基的塑像是第一个被推倒的捷尔任斯基何许人也?他是列宁的战友,十月革命后第一任肃反委员会即〃契卡〃主席,因他死得早,不是被斯大林镇压的,所以整个五六十年代,也曾是中国青年的偶像之一,有关他的传记性文学作品,就印行过《燃烧》、《穿黄狼皮大衣的人》,今天六十多岁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都记得。他的塑像一直挺立在莫斯科前契卡也是后来的克格勃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大楼门前。其竟被推倒也,恐怕并不是针对他个人,90年代初的苏联人跟他不会有什么个人恩怨,但他所创建的这个部门执行过例如肃反扩大化一类滥杀无辜的命令,〃以革命的名义〃树敌过多,为苏联共产党结怨甚深,捷尔任斯基遂也就成了遭恨的象征。
金雁在《新俄乡纪程》中,说人民抛弃了苏共,是因为苏共抛弃了人民,抛弃云云,不失为温和的说法。苏联人民长时期所遭受的经济剥夺和政治迫害,是只有与人民为敌者才能施加的。
苏联和苏联共产党,怎么会从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变成了实际上是苏联人民的对立面呢?
最近从《作家文摘》上看到黄苇町著《失落的尊严惩腐备忘录》(作家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的部分章节,勾出了一个大致的历史轮廓。
黄文指出,苏共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官僚特权阶层。〃如前所述,苏共十分缺乏党内民主。又长期以党代政,形成了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干部任命制。应该说,这三制使领导人以言立法,以言废法,以人治代替法治。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带来腐败〃,〃在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内部,特别是苏联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层中存在相当普遍的腐败现象。〃
黄文说,导致苏联剧变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个在当时被我们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党的领导层中的腐败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即他们所攫取的特权和财富之多,使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外衣已经成为束缚,不便于他们更放手、更放心地去侵占和鲸吞更多的社会财富。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能够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的事实制度,而要通过国家政治制度的公开变更来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所攫取的东西,并能名正言顺地传诸子孙。〃
黄文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搞垮苏共的主要力量并不是反共分子,而是苏共党内的腐败分子。他认为,剧变以后的进程也表明,〃最大的赢家不是黑市倒爷,甚至也不是持不同政见者,而是过去党和政府的各级成员,他们摇身一变成了今天俄罗斯的新显贵。〃
看来,从苏联〃亡党亡国〃中得到最大好处的这些新显贵们,不少原是前朝遗老,早先党和政府官员中的〃老同志〃;当他们还披着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外衣,以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外衣的时候,就是一批口是心非的利禄之徒,他们坚持的其实只有一条原则,就是所谓〃现在该轮到我们捞一把了〃。一俟国内发生政治危机,他们乐得如黄文所说的〃一呼百应,顺水推舟〃,在政权易帜之后,继续做他的官,发他的财。
四十多年前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把〃和平演变〃的赌注押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第几代身上。我们都不止一次地学习讨论,以提高警惕,寻找抵御之法。当时我们相信〃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的语录,认定要搞垮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也必是〃思想领先〃,由思想文化的侵袭和腐蚀入手,而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似乎也就成为复辟资本主义的犯罪嫌疑人。今天想想,未必尽然。有比意识形态更有力的东西,那就是金钱,竟被我们忘记了。尤其对于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人,一些具体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