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章 风雨濑户内暗杀与自杀(图)
日本古代城堡的中心,由土石垒就的高大建物,称为“天守阁”,简称天守。播磨国姬路城,拥有现存最完好的几座天守之一。
松田氏在毛利氏支持的三村家亲侵攻下,势力逐渐衰退,于是新当主元贤提出和浦上家和睦。元贤娶了直家的女儿,并将其妹嫁给直家的兄弟春家。永禄八年(1565),三村家亲侵入美作,包围了三星城,直家遣马场职家往援,职家英勇奋战,三村军暂退,但是次年又来,在兴禅寺扎下本阵。直家派远藤又次郎和喜三郎兄弟,秘密潜近家亲身边,用铁砲将其打死——如此反复运用暗杀手段,并且得心应手,每每成功,翻遍整部战国史,大概也只有直家一人了吧。 家亲的同族五郎兵卫,提出为了吊祭被暗杀的家督而与直家决战,遭到众臣反对。他亲自统领一族五十余人,和元亲的近臣五、六人,杀向备前国。直家接受了挑战,以三千人来迎。已经有讨死觉悟的三村军大呼冲阵,宇喜多军几乎全面崩溃,多亏忠家从侧面插入,砍下了五郎兵卫的首级,才将危机消弭——天哪,东中国的战争都是怎么样的啊,只要不怕死,就能把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打个稀哩哗啦,这是战争还是群殴啊……
第三章 风雨濑户内攻克明禅寺城
第二年,三村氏新当主元亲夜袭备前的要隘明禅寺城,将之攻克。直家立刻领兵五千包围明禅寺,引诱元亲前来决战。于是元亲发动备中全部兵马二万余(非常怀疑这一数字的真实性),再次杀往备前。 “攻不下明禅寺,我一定会被三村军俘虏;攻下了明禅寺,三村军会全面崩溃——胜负就看这座城了,进攻!”直家高声狂呼,军兵士气大振,终于攻破了城池。败兵逃跑中,遭遇了三村的援军,听说城池已失,军心大乱,明石、户川、长船等宇喜多骁将趁势直进,铁砲声震动天地。三村元亲死中求活,亲统旗本(亲信武士)队直逼直家的本阵小丸山——然后又是一场有死无生的搏命冲锋,宇喜多前备明石行雄和冈刚介完全崩溃,幸亏长船、户川等军击败当面之敌后匆匆来援,才将危机解除。 经过此役,原三村方的冈山城主金光宗高等,见势不妙,纷纷请降,宇喜多势力大振。数年后,直家毫不手软地杀死宗高,将主城移往冈山。
第三章 风雨濑户内冈山的战国大名(图)
战国时代,武士的女眷要负责战后对割取首级的清洗和梳发,以便总大将检视。
侵入备中和西美作的宇喜多势力,不可避免地与中国霸主毛利氏开启战火。在前锋小败之后,宇喜多直家召集备中诸豪族救援被包围的佐井田城。因为兵粮缺乏,守兵遂大开城门,向毛利阵势发动决死的冲锋,直家准确掌握战机,及时将自己的旗本部队投入战场,毛利军大败,被斩首六百八十余级! 当年夏季,尼子胜久在出云举兵,云州、耆州前此被毛利氏灭亡的豪族遗臣纷纷响应,一时间,烽烟遍地,战火腾起。这些势力兵数有限,于是向宇喜多请求支援。直家正是求之不得,趁毛利将重兵西调九州,与大友争雄的契机,帮助尼子先后攻克多座城池。 毛利氏东西应接不暇,遂请求织田信长和足利将军义昭出面,达成与宇喜多的和睦。天正元年(1573),直家扩筑冈山城,并将城下町的很大一部分赐予福冈豪商阿部善定,以报答他昔日收留自己的恩德——由此看来,说直家完全是一个冷血动物,似乎也并不怎么合适。 其后,直家还与毛利联手,攻克松山城,雄踞备中数十年的三村势力,一夕间烟销云散。天正五年(1577),浦上同族久松丸等反叛,直家趁机施计攻取主家浦上的本城——难攻不落的天神山。浦上宗景被迫隐居。宇喜多终于真正作为战国大名,出现在乱世的舞台上! 大名的领地,通常按其所辖土地的年贡来计算,战国时代习惯论贯,是谓“贯高制”,安土、桃山以后习惯论石(一石为十斗,读如“担”),是谓“石高制”。按照江户时代幕府的规定,藩主每万石可养兵225名左右,至于战国时代,为了家族的存续,吃糠咽菜也要募丁,万石三、四百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有上五百的! 但这只是武士或乡士(平时也耕种土地的最下级武士)而已,碰到特殊情况,领内农民也必须上阵,这就是所谓的“杂兵”,杂兵装备低劣,甚至武器只有竹枪,除了动用人海战术和互相壮胆外,没别的作用。不过杂兵最大的劣势还在于不能远国作战,别说兵粮消耗不起,农民们都心系土地,保家卫国还能吆喝两声,远征他国就一点战斗力都没有了。没有战斗力的部队,人数众多反而是累赘,一人胆怯,甚至会引发全数溃逃。 这就是所谓的“兵农合一”,SYSTEMSOFT的《天下统一》系列,从第二代起,就将这种兵役制度代入游戏中,充满了历史的醍醐感。因此战国时代的战争,有几个最大的特色:一是多在农闲时作战,二是国内作战人数众多,远征他国的情况相对少见,并且人数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以少胜多的战例大为增加,并且双方兵数比例悬殊到离谱——然而七十名武士,冲散千万农民,真的值得骄傲吗?
第四章 波涛汹涌的南海伊予的河野(图)
我将南海饱风烟 更妒他人道左迁 倩忆分忧非祖业 徘徊孔圣庙门前 ——菅原道真《北堂饯宴》诗 四国,属于南海道,顾名思义,是由赞岐、阿波、伊予、土佐四国所构成的。应仁之乱的时候,四国主要属于东军的势力范围赞岐和土佐是细川胜元、阿波是细川成之、伊予是细川胜久。但是,西军也在伊予国埋下了一颗钉子,那就是河野通直,后来战国大名河野氏的祖先。
河野折敷三文字
河野氏是越智氏的后裔,可谓千年名门,室町幕府时担任伊予国守护。应仁之乱时,河野本家从属于西军,一些分家却站在东军一边,家族分裂,更进一步埋下了覆亡的根由。 战国时代,河野多次遭受周边强力大名,如细川、大内、大友、毛利等的侵攻,分家和重臣也不时发动反乱,可以说几乎没过上一天太平日子。河野通直担任家督的时候,上洛谒见将军足利义晴,一字拜领,改名晴通。晴通全靠麾下强大的水军力量,才保持家族得以延续。 河野水军中最著名的就是村上来岛、因岛、能岛水军,晴通还曾一度属意来岛通康,想立他为继承人,但遭到家臣们的一致反对。他死后实际的继承人是弟弟通宣。通宣时代,村上水军相助毛利元就打赢了严岛之战,从此河野与毛利的关系从敌对转化为亲密。整整二十年,河野靠着毛利的庇护,勉强存活了下来。 然而靠人不如靠己,一旦毛利氏撤回自己的助力,不愿再插手伊予事务了,河野就只有覆灭一途。1585年,河野通宣臣服于从土佐发家的长宗我部元亲,随即灭亡。
第四章 波涛汹涌的南海“土佐七雄”和宗我部氏(图)
这种头盔名为“大黑头巾形兜”
战国时代的土佐国,主要割据着七家有力豪族,史称“土佐七雄”,他们是——津野、吉良、本山、安艺、大平、香宗我部和长宗我部。当然,贫瘠的南海,区区一国之中的所谓“雄长”,也不过拥有一郡或数乡领地,三五个砦子,不到一千人马的小势力而已。 所谓七雄之中,势力最大的,要算土佐郡的本山氏,安艺郡的安艺氏,还有两个宗我部氏。 在古代日本,有一个姓“秦”(也写作“泰”)的家族非常煊赫,并且枝繁叶茂,繁衍了分家无数。他们自称是我国秦始皇的后裔,始皇的子孙弓月君东渡到日本,在与迈向统一日本进程的大和王国战斗失败以后,即被吞并和同化。据说,秦家有一位著名人士,叫作秦河胜,他的子孙曾经移居信浓国,成为关东许多秦姓豪门的始祖。到秦河胜第二十六世孙秦能骏的时候,西迁入土佐长冈郡宗我部乡,于是定苗字为“宗我部”。 源平争战的时候,宗我部氏跟随土佐香美郡的豪族夜须行宗作战。镰仓幕府开设以后,行宗得到了长冈和香美两郡的土地作为奖赏,跟随行宗的宗我部氏,也因此分在两郡,演变成了长宗我部(在长冈)和香宗我部(在香美)两支。
第四章 波涛汹涌的南海土佐的长宗我部(图)
长宗我部七叶酢浆草
战国初期,长冈郡宗我部氏的当主是长宗我部兼序,主城在冈丰。土佐国内的几大豪族——本山、山田、吉良、大平联军进攻,打破冈丰,杀死兼序。兼序子国亲当时才六岁,传说被家臣藏在箱驮中逃出城去,往依中村的一条房家。 土佐一条氏和飞婵姊小路氏、伊势北畠氏,并称“三国司”,是很少的从朝廷公卿转化为战国大名的势力。当主一条房家的祖父兼良,还曾经当过朝官首领关白。传说,房家曾经和长宗我部国亲开玩笑说:“你能有胆从高楼上跳下来(当时的高楼,也不过现在的两层多啦),我就帮助你复兴长宗我部家族。”没想到国亲真的去跳楼了。房家惊叹之下,对他喜爱非常,果然在永正十五年,通过协商,将冈丰要回,还给了国亲。 国亲开始了艰难卓绝的重新创业。一直到天文十六年(1547),他才终于积聚力量,向南攻灭大津城的天竺氏,向东攻灭山田氏,扩大了领土。接着,他让次子亲泰继承同源的香宗我部家,基本控制了香美全郡。
从“姬若子”到“鬼若子”,被誉为“土佐的出来人”的长宗我部元亲。左方是《信长之野望Ⅺ•;天下创世》中的元亲形象。
第四章 波涛汹涌的南海“姬若子”和“鬼若子”(图)
势力发展虽然顺利,但有一件事情却令国亲非常头疼,那就是他的嫡长子长宗我部元亲。这孩子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