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278-无知者无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九九八年《文友》推出“十差作家”也算有我一份,现在回想起来我只有恶心。但那时人民群众的觉悟普遍偏低,在我们之前好像也只有《海上文坛》搞过一个“十差明星”评选,所以当时的情况是只要点找准,还是有效果的。所谓点找准,就是宁找文人不找明星。文人心理素质差,受不了这份刺激,他们自己会跳起来,他们一跳起来就有好戏瞧,其它媒体就会跟着忙得团团转,人民群众再跟着一起看热闹。明星在这种事上的心态真是太好了,你说我最差我管你呢!这只能说明我的知名度高,我忙着挣钱还来不及呢!所以我很难理解:气势很大的一本《视点》为什么又弄出这么一个“十大”,而且还是正面的,是“风云人物”。这也太小瞧劳动人民的智力及其品位了吧?我看那篇文章中说“与其它行业稍有不同的是,影视业的风云人物不是以成败而论的,这主要取决于他(她)在这个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什么叫不以成败论;你依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和成败是没有关系的吗?尤其是在影视业。这是狗屁不通的逻辑,主要反映的是作者自己的矛盾与糊涂,他也不知道该以什么做标准,或者是他已经准备好了,当你用这个标准要求他时,他可以用另一个标准来进行自我辩护。    
       文人和办刊人老是觉着自己聪明,自己做的事更有道理。其实你要是真想以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标准来评,不妨索性来一次真的群众投票选举,结果可能是很有意思的,邓建国也绝不可能当选“十大”更不可能位列头名,群众的趣味有时候比文人更单纯。他们表现出的愚昧也是耐人寻味的。比如说在1999年,各种“百强”、“百优”之类的世纪评选层出不穷,其中只有群众选出的“十大”是有点意思的,在群众的眼里,琼瑶、金庸、三毛是可以和鲁迅列在一起的,贾平凹、王朔的当选也就没了光荣感可言,相反倒是鲁迅的名字出现在这个名单里显得不对劲,那是群众的自卑和矫情造成的。现在,我面对《视点》推出的这个“十大”,连琢磨的兴趣都没有,因为我明知这是两个自由撰稿人自以为内行的小算盘。    
    


第一部分:骂骂李敖得奖何必如此

    鲁迅文学奖来自于中国作家协会的创设、举办、评审和颁发,给人的感觉是“国家文学奖”。至于这项文学奖有无权威性,我想这本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至少在我个人眼中它是截然没有的,中国特色的大锅饭式的获奖和各个领域评奖时普遍存在的专业标准的缺失,使这项评奖的权威性恐怕很难在短期内建立起来。而这项文学奖在深具民间传统的诗歌领域所遇到的抵触情绪也是不言自明的事实,这便是当新一届的鲁迅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一公布,身在“先锋诗”这个大范畴内的诗人西川赫然在目在业内引起一片哗然的原因。    
    我在几家诗歌网站上亲睹并亲历了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一位网友提供了鲁迅文学奖的评选细则,大家了解到想获此奖的话必先有本人向当地作家协会提交的申请也就是说是先有西川的申请才可能后有西川的获奖,于是众人便对西川的申请表示了严重的不解和不满。这时候,《西川的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王清平站出来说:西川参选鲁迅文学奖的事是在西川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他一手经办的。于是网上一片大哗。又有网友发言说:西川应该拒绝这个奖。当时我想西川会的,他有这个拒绝意识。前两年《诗刊》搞过一个嫌疑多多的面向读者的评选,评选结果出来之后西川就公开向媒体表示了对这项“荣誉”的拒绝。可是不久以后我就在电视上看到西川了确实是我多次亲见过的那个人,必恭必敬地站在鲁迅文学奖获奖者的行列中,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接受颁奖。一个“先锋”诗人,因为自己多年以来所取得的业绩,获得了以鲁迅冠名的“国家文学奖”,得了也就得了,他没有打算拒绝的话就该视之为自己的“光荣”并“欣然接受”,本来也是如此嘛!可是很快我又看到了西川在一次诗会上面对记者采访时说出了如下这番话:“得奖前中国作协曾打电话问我要不要,我想自己如果不要,以后先锋诗就别想获奖了,再说对责编送评也不好得罪,所以我只有委屈自己牺牲一回……为了整个先锋诗歌,为了国内外的安定团结,我就只好接受。”    
    呜呼!前两天我还和诗人于坚在电话中议论“盘峰论争”以后“知识分子诗人”集体变傻智力急剧下降的问题,现在他们又送上了更为新鲜有力的佐证。于坚说:他们过去就这么傻,从来都这么傻。我想于坚说出了问题的症结。“盘峰论争”是不是像他们说的形成了一套新的话语权力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正是在“盘峰”以后的崇尚人性崇尚个人的鲜活语境中,他们开始了集体性白痴般的胡言乱语当“半神”(实为“半仙”)不得不成为一个“人”的时候;当梦呓者被拍醒不得不“说人话”的时候,就是这样一副口吐白沫的德性。尔等骨子里的那老一套俗,我就不说了吧,因为这逼我非得说出一套相应的大俗话。反正西川已经为我们“牺牲一回”,至于是不是搞定了“国内外的安定团结”,容我再观察一阵子。    
    


第一部分:骂骂李敖作家是干吗用的

    上海有个陆幼青,因在网上发布了他的《死亡日记》而被人们谈论。一个人因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医生甚至还宣布了他大致的行期,这时候他想到要为自己的女儿留下一份礼物,于是就选择每天写点什么,这便是《死亡日记》的来历。    
    敏感的湖南卫视没有放过这件事,也使我们得以在电视机前见到这位陆幼青,听听一个将死的人来谈谈死亡的话题。这个节目未免有点太酷了,但我们不能责怪湖南卫视,作为电视人他们的工作很不错。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我们才得以直观地面对这一切。很多次,在观看这个节目的过程中,我想换掉频道,那是我感到了心脏的负荷,后来我告诉自己就是难以承受也必须撑下去。于是,我就完整地目击了陆幼青用他已经明显受损的嗓子艰难地讲述着他初次听到死亡宣判的心理,他放弃治疗的用意和考虑,他的极可能是最后一次的出游和置身人间美景中的心情,他对安乐死的顾忌,他对死亡的最后一丝恐惧他说: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痛苦。他说他希望在最后的时刻到来时,有亲人陪伴在身边并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他的痛苦被减至最小的限度,让他平静地死去。他那么坦然那么平静地谈论这一切的样子令我震撼,让我感到人的尊严,当他在某一个话题上感到自己情绪就要失控时,他冲镜头做了一个篮球场上的暂停手势,他真是太大拇指(请原谅我感到许多形容词的失效)了!    
    我在这一系列的镜头中看到了他的美丽妻子,我想陆幼青这一生有一千条心满意足的理由那最重的一条也应属于她;主持人马东的表现也是令人称道的。如果这个节目只是有这些人构成的话(对了!还有那些表现真切的现场观众),那它几乎就是完美的。可是,我却看到了两个作家:作为现场嘉宾的台湾作家林清玄和在采访资料片中出现的北京女作家毕淑敏。林清玄坐在现场是为了谈出他对死亡的那点可怜的中学生式的感悟来引发大家思考的,他带给我的是浅薄,令人不堪的浅薄!你以为说点“佛心”说点“关爱”之类的破词儿就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吗?好玩的是,面对这个话题面对那个普普通通的陆幼青,他自始至终面带怯意。没活到那个份儿上你就不要站出来。采访资料片中坐在陆幼青身边的毕淑敏是来阐释死亡的,我只知道她写过一本有关戒毒的小说,什么时候她对死亡也有了自己独到的研究?她说身患绝症的病人面对死亡的心态会经历四个阶段,然后用此理论帮助陆幼青分析他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她是死亡辅导员吗?目睹这一男一女在镜头前的表演,我忽然想问作家活在人间究竟是干吗用的?他们就是在别人快死的时候坐在一旁借题发挥的人吗?他们真的愚蠢到以为自己在死亡面前也比别人有着更多的优越感吗?他们装的像一个个死亡的过来人一样讲述死亡启迪生者,在这个极端的现场我看到最不真实最不洁净的两个人,都是作家。    
    


第一部分:骂骂李敖文明的骗局

    好在我们可以自己去看。    
    不论是获得了诺贝尔奖的高行健还是获得了奥斯卡十项提名的李安,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恐怕就是现今对比于过去时代的幸福感,对我们这些读者而言。不必等到事物已经戴上了光环,当事物还是它自身的时候哦哦,这大概就是这种幸福的根源!    
    忽然觉得有人是在开玩笑,在用一种近乎恶作剧的内容与形式在耍我们,那人是谁呢?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之感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若干年前我们噩梦醒来是早晨,若干年前我们幼稚地以为黑暗只在我们的大地上存在而世界无错真理的标准一直掌握在世界的手中。我们走进文明在它的内部学习真理的标准,若干年后,这种真理的标准将我们武装起来了,站在世界面前,我们像“未来的主人翁”。我们以为这是一个有序的世界,我们以为我们已经找到了这种秩序并已进入了秩序而这正是一切产生的前提。    
    那部小说那部成为那个作家最大的获奖依据的小说将我们所有的期待拉回到《芙蓉镇》时代(甚至还不如),这是在奖励我们的文学呢还是在奖励我们的其它?我们感到自己被愚弄了而这是“看”的结果,我们要自己去看,只有自己去看才能看到全部的真实,而这又是什么样的真实?“灵山。”“什么?”“灵山,灵魂的灵,山水的山。”“那里有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