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上是通過身門發生:關於業,它是經過門所造。身門(kàyadvàra)即是「身表」(kàyavi¤¤atti),是一種「心生色法」;而通過它人們得以把在他們心中生起之思表達於外(見第六章、節四)。說「一般上」(bàhullavuttito)是因為也可以通過言語達成殺生或偷盜,例如命令他人作;但這種業還是屬於身業。
語門(vac?dvàra):語門即是「語表」(vac?vi¤¤atti),是一種「心生色法」;而通過它人們得以把在心中生起之思表達於言語(見第六章、節四)。雖然妄語等亦能通過身體進行,譬如通過書寫或打手勢,但由於主要實行它們的是語門,所以它們還是被稱為語業。
貪婪等:一般上,最後三種業之道只發生在心裡,而洠в羞_到通過身體或言語表達於外。這種業稱為通過意門(manodvàra)發生;而意門則是一切心的總稱。
貪婪(abhijjhà)是貪心所,生起為希望獲得他人的財物。即使已對他人的財物生起了貪念,但若還洠в邢M@得該財物,它即還不是「足道之業」。
瞋恨(vyàpàda)是瞋心所。當生起為希望他人遭遇危害與苦難時,它即已成為「足道之業」。
邪見(micchàdi??hi):當接受「洠в兴^的道德」及「洠в幸蚬麡I報」認為正確時,它即成為「足道之業」。在經中時常提到三種邪見:
一、 斷見(natthika…di??hi):此見否認人死後還會以任何形式存在,因此不承認業有善惡。
二、 無作見(akiriya…di??hi):此見認為業是不能產生果報的,認為一切業都是無效的。
三、 無因見(ahetuka…di??hi):此見認為洠в形廴净驕Q化有情的因緣,所以該有情是由於偶然、命呋蛐枰晃廴净驕Q化。
節廿三:依因(根)與心
Tesu pà?àtipàto pharusavàcà vyàpàdo ca dosam?lena jàyanti。 Kàmesu micchàcàro abhijjhà micchàdi??hi ca lobham?lena。 Sesàni cattàri pi dv?hi m?lehi sambhavanti。 Cittuppàdavasena pan'eta§ akusala§ sabbathà pi dvàdasavidha§ hoti。
當中,殺生、惡口及瞋恨自瞋因而生;邪淫、貪婪及邪見自貪因而生;其餘四者自該兩因而生。依心的組別,此不善業一共有十二種。
節廿三之助讀說明:
嚴格來說,瞋恨是瞋因的一種呈現方式;貪婪是貪因的一種呈現方式;邪見是邪見心所的一種呈現方式。如是這三業之道是上述三種心所。其他七業之道則是與不善因同時生起的思心所(cetanà)。雖然有時候貪可以是殺生的潛在動機,而瞋可以是邪淫的潛在動機,但在《阿毗達摩論》的角度來說,導致切斷其他有情命根的思肯定是擁有瞋因,即瞋恨其他有情的存在;而導致犯邪淫的思肯定是擁有貪因,即想要與不如法對象行淫之欲。導致造作偷盜、妄語、兩舌及綺語的思則可以是與貪或瞋相應。一切不善業之道肯定與痴因相應。不善業也就是十二不善心。於此則視整個心(與諸相應心所)為業,而不是只視思心所為業。
節廿四:欲界善業
Kàmàvacarakusala§ pi kàyadvàre pavatta§ kàyakamma§; vac?dvàre pavatta§ vac?kamma§; manodvàre pavatta§ manokamma¤ cà ti kammadvàravasena tividha§ hoti。
依造業之門,欲界善業有三種,即:屬於身門的身業、屬於語門的語業、屬於意門的意業。
Tathà dànas?labhàvanàvasena。 Cittuppàdavasena pan'eta§ a??havidha§ hoti。
同樣地,依佈施、持戒與禪修亦有三種。但依心的組別則成八種。
Dàna…s?la…bhàvanà…apacàyana…veyyàvacca…pattidàna… pattànumodana…dhammasavana…dhammadesanà…di??hijjukamma… vasena dasavidha§ hoti。
它也可以成為十種,即:佈施、持戒、禪修、恭敬、服務、分享或迴向功德、隨喜(他人的)功德、聞法、弘法及正直己見。
Tam pan'eta§ v?satividham pi kàmàvacarakammam icc'eva sa?kha§ gacchati。
這一切二十種(不善與善業)稱為欲界業。
節廿四之助讀說明
依造業之門:於此依造業之門列舉了十種善業。三種善身業是遠離三種不善身惡行;四種善語業是遠離四種不善語惡行;三種善意業是無貪婪、無瞋恨及正見。於究竟界,首七種是兩種離心所,即:正業心所與正語心所;以及與該些離心所同時生起的思心所。後三者是屬於三善因,即:無貪、無瞋與無痴。
同樣地,依佈施……:一般上,於此所列的三種及十種善業被稱為三種及十種「福業事」(造福的基礎,pu¤¤akiriyavatthu)。這些善業是通過八大善心所造。
這一切二十種:這些(善與不善)業通過十二不善心與八大善心所造。
節廿五:色界善業
R?pàvacarakusala§ pana manokammam eva。 Ta¤ ca bhàvanàmaya§ appanàppatta§ jhàna?gabhedena pa¤cavidha§ hoti。
色界善業純粹屬於意門。它是已達到安止的禪修,依諸禪支的分別而有五種。
節廿六:無色界善業
Tathà ar?pàvacarakusala¤ ca manokammam。 Tam pi bhàvanàmaya§ appanàppatta§ àlambanabhedena catubbidha§ hoti。
同樣地,無色界善業純粹屬於意門。它是已達到安止的禪修,依所緣的分別而有四種。
節廿五至廿六之助讀說明
依諸禪支的分別而有五種:這是五色界禪那。
依所緣的分別而有四種:這是四無色界定。
業的果報
節廿七:不善業的果報
Ettha akusalakammam uddhaccarahita§ apàyabh?miya§ pa?isandhi§ janeti。 Pavattiya§ pana sabbam pi dvàdasavidha§ satt'àkusalapàkàni sabbatthà pi kàmaloke r?paloke ca yathàraha§ vipaccati。
於此,除了掉舉之外的不善業都能產生投生至惡地的結生。但在生命期裡,一切十二(不善心)都能根據情況在欲界或色界裡產生七種不善果報心。
節廿七之助讀說明
除了掉舉之外的不善業:掉舉相應的痴根不善心是最弱的不善心,因此不能產生結生。其餘十一種不善心都能產生作為結生心、有分心及死亡心的不善果報推度心,以令有情投生至四惡道。所有十二種不善心都能夠在欲界有情的生命期裡產生七種不善果報心,即:五識、領受心與推度心。在色界裡它們則只能產生四種不善果報心,即除去鼻、舌、身三根識。
節廿八:欲界善業的果報
Kàmàvacarakusalam pi kàmasugatiyam eva pa?isandhi§ janeti; tathà pavattiya¤ ca mahàvipàkàni。 Ahetukavipàkàni pana a??ha pi sabbtthà pi kàmaloke r?paloke ca yathàraha§ vipaccati。
欲界善業能產生欲界結生,也能在生命期裡產生大果報心。而根據情況,它能在欲界或色界任何地方產生八種無因果報心。
節廿八之助讀說明
在節廿九與三十,作者將解釋每一種善心及其所能產生的果報心之間的關係。
大果報心能以四種方式出現: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三種離心路過程的作用,以及在心路過程裡執行彼所緣的作用。
八(善)無因果報心是五識、領受心及兩種推度心。後者能夠在心路過程裡生起為彼所緣,而當中捨俱的(推度心)也能夠在先天殘缺的有情裡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的作用。所有八種無因果報心都能在欲界裡生起,但鼻、舌與身三種根識並不能在色界裡生起,因為色界的有情缺少那三種根門。
節廿九:善果報及因(根)
Tatthà pi tihetukam ukka??ha§ kusala§ tihetuka§ pa?isandhi§ datvà pavatte so?asa vipàkàni vipaccati。
於此,殊勝的三因善業能夠產生也具有三因的結生,而能在生命期裡產生十六種果報心。
Tihetukam omaka§ dvihetukam ukka??ha¤ ca kusala§ dvihetuka§ pa?isandhi§ datvà pavatte tihetukarahitàni dvàdasa pi vipàkàni vipaccati。
低劣的三因善業及殊勝的二因善業能夠產生具有二因的結生,而能在生命期裡產生十二種果報心,即除去具有三因的果報心。
Dvihetukam omaka§ pana kusalam ahetukam eva pa?isandhi§ deti。 Pavatte ca ahetukavipàkàn'eva vipaccati。
然而,低劣的二因善業(只)能夠產生無因的結生,以及在生命期裡(只)能產生無因的果報心。
節廿九之助讀說明
殊勝善業:依產生果報的能力,善業可分為兩種:殊勝與低劣。殊勝(ukka??ha)的善業是由清淨無染的心所造,而且在造業之前與之後皆有良好的動機;例如:佈施以如法獲取的財物給具有德行的人,而且在佈施之前與之後都感到歡喜。在造善業之前與之後,若心受到煩惱污染,譬如自讚自許、貶低他人、行善之後後悔,該善業即屬於低劣(omaka)。
具有三因的結生等等:(在欲界裡)這是指其結生心是四種智相應大果報心之一。能在生命期裡產生的十六種果報心即是八(善)無因果報心及八大果報心。
十二種果報心:即除了四種智相應大果報心。
無因的結生:即捨俱善果報推度心。
節三十:另一種見解
Asa?khàra§ sasa?khàravipàkàni na paccati
Sasa?khàram asa?khàravipàkàn? ti kecana。
Tesa§ dvàdasapàkàni das'a??ha ca yathàkkama§
Yathàvuttànusàrena yathàsambhavam uddise。
有些(導師)說無行(心)不會產生有行果報心,而有行(心)不會產生無行果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