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而斷除了欲。
節卅六:道與果的解脫
Tasmà yadi vu??hànagàmin?vipassanà anattato vipassati; su¤¤ato vimokkho nàma hoti maggo; yadi aniccato vipassati; animitto vimokkho nàma; yadi dukkhato vipassati; appa?ihito vimokkho nàmà ti ca。 Maggo vipassanà…gamanavasena t??i nàmàni labhati。 Tathà phala¤ ca maggàgamanavasena maggav?thiya§。
由此,若人以導向出起之觀觀照無我,其道即名為空解脫;若是觀照無常,其道即名為無相解脫;若是觀照苦,其道即名為無願解脫。如是道根據觀照的方式而得三種名稱。同樣地,在道心路過程裡的果也依道的方式而得三種名稱。
節卅六之助讀說明
當禪修者通過無我隨觀證得道時,該道從空而無我的一面緣取涅槃為目標,所以它被稱為空解脫。當他通過無常隨觀證得道時,該道從無相(無行相)的一面緣取涅槃為目標,所以它被稱為無相解脫。當他通過苦隨觀證得道時,該道從無願(脫離渴愛)的一面緣取涅槃為目標,所以它被稱為無願解脫。果也依在它之前生起的道而得該些名稱。
節卅七:果定之解脫
Phalasamàpattiv?thiya§ pana yathàvuttanayena vipassantàna§ yathàsaka§ phalam uppajjamànam pi vipassanàgamana… vasen'eva su¤¤atàdivimokkho ti ca pavuccati。 ?lambanavasena pana sarasavasena ca nàmattaya§ sabbattha sabbesam pi samam eva。
然而,在果定心路過程裡,對於以上述的方式觀照(行法)者,在每一種情況生起的果只依觀照的方式而被稱為空解脫等。但依所緣與各自的素伲@三種名稱都可應用於一切(道與果)。
Ayam ettha vimokkhabhedo。
於此,這是解脫之分析。
節卅七之助讀說明
當拢茏幼C入其果定時,該果依導向證入果定的觀智種類而得其名,而不是依道心路過程裡的道而命名。這即是說,若他通過觀照無我證入果定,該果即被稱為空解脫;若是通過觀照無常證入果定,該果即被稱為無相解脫;若是通過觀照苦證入果定,該果即被稱為無願解脫。但更廣泛言之則可以上述三種名稱稱呼一切道與果,因為它們都緣取無相、無願與空的涅槃為目標,也因為它們都擁有無相、無願與空的素伲
人之分析
(puggalabheda)
節卅八:須陀洹
Ettha pana sotàpattimagga§ bhàvetvà di??hivicikicchàpahànena pah?nàpàyagamano sattakkhattuparamo sotàpanno nàma hoti。
於此,培育了須陀洹道之後而斷除邪見與疑,他成為了須陀洹。他已解脫了惡道輪迴,以及最多會再投生七次。
節卅八之助讀說明
須陀洹(入流者)已進入必定趣向涅槃之流,即八拢馈m毻愉∫褦喑俗畲值娜Y:身見、疑與戒禁取見(執取儀式);他對佛法僧有不可動搖的信心,也已解脫了任何惡道輪迴。於四漏(àsava),他已斷除了邪見漏;於十四不善心所,他已斷除了邪見與疑心所,而根據裕瑁惨呀洈喑思蹬c慳心所。他也解脫了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惡道輪迴的煩惱。他的行為的特徵是堅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與不服用麻醉品。
須陀洹有三種:
一、 極七返有者(sattakkhattuparama);最多會再投生於人間與天界七次的須陀洹。
二、 家家者(kola?kola);在證得阿羅漢果之前再投生於良善家庭兩或三次的須陀洹。
三、 一種子者(ekab?j?);只會再投生一次即證得阿羅漢果的須陀洹。
節卅九:斯陀含
Sakadàgàmimagga§ bhàvetvà ràgadosamohàna§ tanukarattà sakadàgàm? nàma hoti; sakid eva ima§ loka§ àgantà。
培育了斯陀含道之後而減輕了欲、瞋與痴,他成為了斯陀含,即最多只會再回到這世間一次的人。
節卅九之助讀說明
斯陀含(一還者)已斷除了較粗的欲、瞋與痴。因此,雖然這一些較輕的煩惱還會生起,但並不時常發生,而且它們的困擾力也很弱。
列迪長老指出諸裕鑼λ雇雍瑫倩氐降摹高@世間」(ima§ loka§)一詞提供了兩種互相衝突的解釋。其中一種解釋說那是人間,即是說他會從天界回來人間一次;另一種解釋說那是欲界世間,即是說他會從梵天界回到欲界世間一次。列迪長老認為雖然第一種解釋受到諸裕柚С郑磥淼诙N解釋較受到經典支持。110
根據對《人施設論》(Puggalapa¤¤ati)的裕п專雇雍形宸N:
一、 他在人間證得斯陀含果,再投生於人間,及於其地證入般涅槃。
二、 他在人間證得斯陀含果,再投生於天界,及於其地證入般涅槃。
三、 他在天界證得斯陀含果,再投生於天界,及於其地證入般涅槃。
四、 他在天界證得斯陀含果,再投生於人間,及於其地證入般涅槃。
五、 他在人間證得斯陀含果,然後投生於天界,直至壽元盡時再投生於人間,及於人間證入般涅槃。
當知一種子須陀洹只會再投生一次,但第五種斯陀含則會再投生兩次。然而後者還是被稱為「一還者」,因為他只會再回到人間一次。
節四十:阿那含
Anàgàmimagga§ bhàvetvà kàmaràgavyàpàdàna§ anavasesappahànena anàgàm? nàma hoti; anàgantà itthatta§。
培育了阿那含道之後而斷除了欲欲與瞋恨,他成為阿那含;他不會再回到這(欲)界。
節四十之助讀說明
阿那含(不還者)已完全斷除了繫俊星殪队绲挠c瞋恨兩結。他也斷除了欲漏,以及瞋、惡作兩個不善心所,而取欲所緣為目標的一切貪也不會再生起。因此他(死後)會化生到色界天,及在其地證入般涅槃。當知投生於淨居天的只有阿那含拢撸珌K不是所有的阿那含都投生於該處。
拢涮峒拔宸N阿那含:
一、 化生到色界天之後,在還未活到其壽元的一半時,他即證得了阿羅漢道(antarà…parinibbày?)。
二、 在活了超過其壽元的一半之後,或甚至在臨死時,他才證得了阿羅漢道(upahacca…parinibbày?)。
三、 他不須奮鬥即能證得阿羅漢道(asa?khàra… parinibbày?)。
四、 他必須經過奮鬥才能證得阿羅漢道(sasa?khàra… parinibbày?)。
五、 他從一界投生至更高的界地,直至色究竟天,即最高的淨居天,然後在其地證得阿羅漢道(uddha§soto akani??hagàm?)。
節四十一:阿羅漢
Arahattamagga§ bhàvetvà anavasesakilesappahànena arahà nàma hoti kh??àsavo loke aggadakkhi?eyyo。
培育了阿羅漢道而完全斷除了一切煩惱之後,他成為阿羅漢、漏盡者、世間至上應供者。
Ayam ettha puggalabhedo。
於此,這是人之分析。
節四十一之助讀說明
首三道所斷除的五結稱為「下分結」(orambhàgiya… sa§yojana),因為它們繫俊T有情於下等世間,即:欲生存地。已斷除它們的阿那含不會再投生到欲地,但還是被五個「上分結」(uddhambhàgiya…sa§yojana)繫俊渡垒嗈捬e。通過證悟阿羅漢道,這五個上分結也被完全斷除;它們是:對色界生命之欲(色界欲)、對無色界生命之欲(無色界欲)、我慢、掉舉與無明。第四道也斷除了其餘兩個漏:有漏與無明漏;這是為什麼阿羅漢被稱為「漏盡者」(kh??àsava)的原因。阿羅漢道也斷除了其餘不善心所:痴、無慚、無愧、掉舉、慢、昏沉與睡眠。
定之分析
(samàpattibheda)
節四十二:可入之定
Phalasamàpattiyo pan'ettha sabbesam pi yathàsaka… phalavasena sàdhàra?à'va。 Nirodhasamàpattisamàpajjana§ pana anàgàm?na¤ c'eva arahantàna¤ ca labbhati。
於此,一切(拢┤硕寄茏C入與各自所證得的果相等的果定。但只有阿那含與阿羅漢才能證入滅盡定。
節四十二之助讀說明
果定(phalasamàpatti)是拢茏硬拍茏C入的出世間安止,而其所緣是涅槃。證入果定的目的是當下得以體驗涅槃之樂。在這些安止裡生起的心是與拢茏幼C悟的層次相等的果心。如此四個階級的拢硕寄茏C入各自的果定,意即須陀洹能夠證入須陀洹果定;餘者亦可以此類推。在證入果定之前,(拢茏樱┫葲Q意要證入果定,然後從生滅智次第地培育諸觀智,(直至證入果定)(見《清淨道論》第廿三章、段六至十五)。
節四十三:滅盡定
Tattha yathàkkama§ pa?hamajjhànàdimahaggatasamàpatti§ samàpajjitvà vu??hàya tattha gate sa?khàradhamme tattha tatth'eva vipassanto yàva àki¤ca¤¤àyatana§ gantvà tato para§ adhi??heyyàdika§ pubbakicca§ katvà n'evasa¤¤à… nàsa¤¤àyatana§ samàpajjati。 Tassa dvinna§ appanàjavanàna§ parato vocchijjati cittasantati。 Tato nirodhasamàpanno nàma hoti。
於此,他從初禪起始次第地證入廣大定。出定後,他以觀智觀照每一定裡的行法。
如此修習直至無所有處之後,他再實行事先的任務,如決意等,然後證入非想非非想處。在兩個安止速行生滅之後,心之相續流即被中斷。其時他即已證入了滅盡定。
節四十三之助讀說明
在滅盡定裡,心與心所之流完全暫時被中止。只有已證得一切色禪與無色禪(即八定)的阿那含與阿羅漢才能證得滅盡定。而且只有在欲生存地與色生存地裡才能證得該定。在無色地裡並不能證得該定,因為在其地並不可能證得屬於證入滅盡定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