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92-研经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胡散治病不效,且作汤即效者,皆足证余说也。 

卷二
杂病治法折衷说
属性: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古总为《伤寒杂病论》(杂或为卒,卒即杂之 
剥文 
,勿作伤寒为仓卒之病解),《外台》总称为《伤寒论》(详泉《金匮方论注·序注》),是 
所谓《伤寒杂病论》者,为伤寒中之杂病说,非为一切杂病说(下另有论)。徒恃此书不足与 
治杂病,则《千金》尚焉。孙氏亦推本仲景,而其论症之精详,用药之变化,杂法之明备, 
数倍于仲景书。非仲景之贤不及孙氏也,仲景既以寒字目其书,自专于寒科尽其变,其他病 
因,例不羼入。若《千金》统论百病,凡风雨寒暑、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诸因随病聚。则 
二家命意不同,故其书详略亦异。读者能各得所宗,则伤寒、杂病两擅其长。自墨守者以《 
金匮》为治一切杂病之宗,而《千金》遂斥为僻书,无惑乎学术隘而治法阙矣! 

卷二
释证名
属性:有所苦之谓病。病无定所曰流,亦曰游。其有定所而移者曰转。由此转彼,而此已罢者 
曰并 
病。其根据次者曰传经。其彼病而此不罢者曰合病。其相为表里之经俱病,亦以次传者曰两感 
。至邪已入里,而有所着曰结。结而有定形,余症悉罢者始曰积。积而可移曰聚。偏僻在侧 
曰癖,亦曰KT 。假物而成曰 瘕∶症言其可征验;瘕言其为虚假(本《病源》)。结而无定 
形,久不愈,愈而复发曰注,亦作疰,亦曰系气。其新病甫愈,有因复发者直曰复,亦作 
。误于医曰坏病。染于人曰易病。病而至于气竭曰极∶极有六,言究竟也;气去曰死,言澌 
散也。大抵散者泄之,结者排之,误者救之,染者绝之,症宜用此数法。而正气有不支者, 
即于其中加补味以扶之。历代医法,约略如此。 

卷二
释露
属性:《本草》、《灵》、《素》屡言淋露寒热,《灵枢》又以“岁露”名篇。“露”字人皆 
不晓 
。泉案∶淋露即羸露,古者以为疲困之称。《左·昭元年传》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 
。注∶露,羸也。《韩非子·亡征》好罢露百姓。《风俗通义》怪神大用羸露。皆此义也。 
字亦肯作路,《诗·皇矣》患夷载路,笺路瘠也,侵伐混夷以瘠之。《管子·四时》不知四 
时之故,天下乃路是也。岁露者,谓岁气不及,虚风困之,民受虚风之邪,即被困成病,与 
《管子》之言正合。杨上善注《太素》,概以雾露当之,陋矣。伤寒例凡有触冒,露体中寒 
,正本《左传》。浅人增霜字于冒下,岂寒之为气,止霜露乎?经文必不若是挂漏也。《病 
源》有小儿伤食而瘦之哺露,妇人产后瘀血之恶露,皆其引申义也。(淋,古多作癃,杨注 
《太素》癃,淋也。而《汉书》有癃疲之病,是淋亦通疲。) 

卷二
释痉
属性:《玉篇》 ,充至切,恶也;痉,渠并切,风强病。二字义别。《素问》气厥、五常政 
等篇 
,及《伤寒》旧本痉皆作 。许叔微《百证歌》以为名异实同,而字仍作 ,不改。成无己 
注 
伤寒,则直云 字误,亦不改。今本作痉,传写者之故。近代但知痉,无有能知 者。泉案 
作为是。古人列病,恒重乎证。 乃痉之总号,痉乃 之一端。观仲景云∶病身热足寒, 
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明此数者, 
皆为恶候,故知当作 。若痉字则因劲而起,专指口噤、背反张言,不足以赅余恶。是痉者 
证名, 者病名。人体强直,有似劲象,故谓之劲;去力加 即为痉,可逆溯而得也。《巢 
源》亦作 ,故得与痫冒混称。痫固小儿之恶候,冒亦产家之恶候,病不同而恶则同,此其 
所以混称之欤!《说文》 部无 字,厂部有 字,云碍止也。然则邪气碍止不去,乃见恶 
候, 即 之讹。 

卷二
释喘
属性:古之所谓喘,即今之所谓气促。《说文》喘,疾息也。疾息,谓息之疾者。两经多以喘 
息对 
说,正以喘为疾息,息为平息故也,勿作串说。疾息正今之气促,而又非气短之谓。短气者 
,息不必促,而其气不足以息,故不曰短息,而曰短气。气促者,气不必短,而其息不利于 
气, 
故《脉经》或谓之息促,而后世浑言之,则遂曰气促也。今之所谓喘,即古之所谓上气。郑 
注《周礼》上气,逆气也。逆气谓其逆在气,则不仅责在息。人之将死,有张口抬肩而逆气 
者此也。浅者不识上气,谬目为喘。由是,今之喘,重于古之喘数倍矣。岂知此喘,乃是气 
逆,苟非不治,多有下之而愈者,如咳逆葶苈泻肺汤症,及《外台》备急丸症是也。若疾息 
之喘,是肺实所致,宜用宣利,如太阳麻黄汤症是也。古人分别之严,原为治法设,非可苟 
焉而已。自二症混,而治法乖矣。 

卷二
释癫
属性:癫之言 , 仆也。凡物上重下轻则仆,故人病气聚于头顶则患 。《素·脉解》太阳 
所谓 
癫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癫疾也。与厥论巨阳之厥,发为 仆同义。 
是明以癫为仆也。癫,经文作巅,故注云顶上曰巅。古字无巅,止作颠,后人加 旁遂作癫 
。 
亦或省作 ,《玉篇》痫,小儿 病也是也。且据《玉篇》,知癫痫实一病。《病源》亦云 
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然则二字之分,分于年之长少也。《金匮》风引汤下云,治 
大人癫、小儿痫,即此意。近世不晓此义,专指古之风邪为癫,而以别于子痫。执今之名, 
检古之书,无怪乎其谓古方不可治今病矣! 

卷二
释淋
属性:《灵》、《素》、《本草》有五癃、癃闭之名,而仲景以下诸书并无之。考杨上善《太 
素》 
注∶癃,淋也。因知淋、癃乃一声之转。《毛诗·皇矣》与尔临冲,《韩诗》作与尔隆冲, 
是其的证。所以通淋于癃者,以癃训罢。《汉书》云∶臣有疲癃之病。注∶癃,罢病也。而 
《素问》说癃者,一日数十溲,则膀胱之胞罢疲矣,故得假借取义。近世不知此义,歧而二 
之。徐灵胎《轨范》以癃、闭、利、淋四字为目,又自注云∶绝不便为癃。于此叹识字之难 
!根据字当作麻,《说文》麻,疝类。则是麻之名,取义于腹痛,故仲景亦以少腹弦急,痛引 
脐中为正。后世以其病状淋沥不宣,遂借淋字为之。详泉所撰《证原》中。 

卷二
释疝
属性:《说文》疝,腹中痛也。《释名》疝,犹诜也,气诜诜上也。然则腹气逆上作痛者疝也 
,许 
略而刘详耳!《金匮》寒疝正指此,故次于腹满下,不与狐疝同篇,其各条经文,不涉及前 
阴一字。隋巢元方知此义,故《病源》载诸疝候,亦无涉及前阴,惟疝非前阴茎卵之病,故 
女子亦得有之。如《素问》厥疝,《外台》血疝、石疝之属是也。疝以寒疝为正,若狐疝、 
疝诸关前阴者,特以其兼腹痛,故以疝之名名之,其不兼腹痛,则直云阴缩、阴 而已, 
诸经中自有条理可寻也。近世以狐疝为正疝,遂不识《金匮》寒疝为何病,而乌头等方乃废 
。至张石顽《医通》、徐灵胎《轨范》,皆合狐疝、寒疝为一门矣,而浅者又目为肝气矣。 

卷二
释膈
属性:《素问》有隔,《伤寒论》有格,《病源》、《千金》、《外台》有鬲,音义皆相近, 
而要非 
今之所谓膈也。何以言之?隔为不便(经曰隔阳不便,王注亦屡曰隔,隔塞而不便写也,)即 
仲景书之关元方书之内关外格也。格为吐逆(见《伤寒平脉法》,王注《素问》亦用之),义 
取格拒。鬲为鬲气,其别有五,其症不一,不过寒食气结所为,皆与膈轻重悬殊。治隔可利 
其二便,治格可平其胃气(据仲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症言),治鬲可运其阳气。若今之所谓 
膈,乃吴江徐氏所谓胃口枯槁,不能受食者,实噎与反胃之极境,属六极,故多死,无药可 
治。不得以鬲、膈字同,隔、格、膈音同而牵合之。 

卷二
释痰
属性:仲景书有浊唾,有涎唾。涎唾,后人或称淡唾。淡言其薄,以别于浊唾也。淡字去 加 
即 
为痰。《巢源》而下,唾皆称痰,即于唾之不薄者,亦称痰不称唾。如凝唾谓之胶痰,粘唾 
谓之腻痰,皆与古书相戾也。第古人名病,必名其所可见,薄唾称淡,有淡可见,若无淡可 
见,焉得冒淡之名?因知《金匮》四饮中之痰饮,虽本一作痰,而走于肠间之水,淡不淡尚 
未可卜,仲景亦必不凭空名之。淡饮之淡,当为流字之误。走于肠间,正谓其流,与溢字、 
悬字、支字,皆是状其水行以为别。水之行象,必得此四者方备。《巢源》论饮,悉本《金 
匮》,于四饮独无淡饮,有流饮,所列流饮症状,正即《金匮》之淡饮,隋时《金匮》不误 
,巢所据足为的证。《千金翼》配入留饮为五次,改悬饮为 饮,支饮为淡饮,而于肠间动 
作有声之饮,亦作流饮,与巢氏合。缘“流”字似淡,传写误之,寻又改为痰,其迹显然。 
近有粗知训诂者,谓痰字从炎,病必属火。根据彼论治,岂不大谬信乎?辨之不可不审也! 

卷二
释散
属性:脉有左右如相低昂者,谓之散,如树叶之动、榆荚之落,(《玉函》聂聂如落榆荚者, 
名曰散 
也。《八十一难》作厌厌聂聂。根据义当作 ,《广韵》 ,叶动貌; ,树叶动貌。) 
物 
轻而泛于水,(《素问》秋脉来急去散,故曰浮,又如物之浮,曰肺死,)车行而望其盖,( 
《伤寒论》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八十一难》以为肺平脉。)其象莫不如是,故 
历拟之也。左右如相低昂,与数脉相似。其实数之促急,以径言,散之低昂,以横言;数之 
促急起线,散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