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远征军”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它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属不同作战地区。
第一阶段自1941年12月11日中国军队动员入缅始,到1942年8月止。这一阶段的远征军属于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指挥,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继任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共3个军,即:杜聿明的第5军,辖第200师(戴安澜)、新22师(廖耀湘)、第96师(余韶)、第5军新兵训练处(黄翔);甘丽初的第6军,辖第49师(彭璧生)、第93师(吕国铨)、暂55师(陈勉吾);张轸的第66军,辖新38师(孙立人)、新28师(刘伯龙)、新29师(马维骥)。这一阶段的主要作战有东吁防御战、仁安羌解围战等。
第二阶段自1942年8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及新22师、新38师等部队退入印度始,至1945日本投降止。这一阶段中国远征军分为中印两个方面。
在印度方面,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及新22师、新38师等部队退入印度后,人员陆续得到补充,在印度蓝姆伽接受美军的装备和训练,于1943年6月在印度成立“中国驻印度军总指挥部”,简称“驻印军”或“中国驻印军”,也称为X部队,史迪威兼任总指挥,副总指挥罗卓英(后为郑洞国),共2个军,即:新1军(郑洞国,继任孙立人),辖新30师(胡素,继任唐守治)、新38师(孙立人,继任李鸿)、第50师(潘裕昆);新6军(廖耀湘),辖新22师(李涛)、第14师(龙天武)。驻印军的主要作战有胡冈河谷战斗、孟拱河谷战斗及八莫、新维、腊戍战斗等。
在中国方面,第一阶段中国远征军的一部分从缅甸撤回至国境内怒江东岸,后经整顿补充,全部接受了美式装备,于1943年4月在云南楚雄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陈诚任司令长官,卫立煌继任,副司令长官黄琪翔,也称Y部队,所属部队有: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辖第2军(王凌云)、第6军(黄杰)、第71军(钟彬)、第5军第200师(高吉人);霍揆彰的第20集团军,辖第53军(周福成)、第54军(阙汉骞);何绍周的第8军为司令部直属部队。这一方面远征军的主要作战有围攻松山、腾冲、畹町等战斗。
缅北、滇西反攻战:异国扬威与绝地大反击异国苦战
缅甸可分为二部分:曼德勒(即瓦城)以北为上缅甸,以南为下缅甸。上缅甸西有那加山脉,中为明克山脉,东南为汤彭山脉;下缅甸西有阿拉干山脉,中为勃固山脉,东有蓬隆山,与泰国毗连的是登劳山脉。伊洛瓦底江、色当河(又称西当河、锡当河)、萨尔温江三条河流,南北贯通全境;铁路公路南北贯通,并与我滇缅路相衔接。
曼德勒是上缅甸政治中心,握交通之枢纽,扼水陆之总汇,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下缅甸的中心仰光,有现代化的港口设备,是我国抗战物资供应的最后一个国际海港,也是中国远征军必争之地。总起来说,仰光为全缅门户,东吁、普罗美都是要隘,曼德勒为四战之地,八莫、密支那为最后屏障,而棠吉、梅苗又为腊戍的屏障;屏障一倒,不仅缅甸自身无以立足,中缅边境物资汇集的腊戍、畹町也就危险了。
日军在占领仰光后的攻击计划是,以曼德勒为中心,预定在1942年5月底以前歼灭中英联军的主力,然后肃清缅甸境内的残敌。按此计划,日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命竹内宽的第55师团在击破正面之敌后,迅速向东吁方向推进,以准备向曼德勒跃进。
东吁距曼德勒190里,滇缅公路从这里穿过,是日军北上必经之路。仰光失守后,东吁成了军事上的重镇。3月8日,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刚接替英缅第1师在东吁的防务。史迪威的计划是,以第200师吸引日军,然后对日军进行合围。
3月18日,日军追击撤退英军至远征军警戒区,双方发生激烈的前哨战。20日,日军第143联队向我第596团阵地攻击,遭到坚强阻击。此后数日,第596团在最贝、奥敦等前沿阵地层层阻击,日军称是入缅以来“第一次与强敌遭遇”,使“指挥陷于混乱和苦战”。
24日,日军占领东吁城西北的克永冈机场,第200师后方联络被完全切断,陷于三面被围的形势,师长戴安澜决定放弃前沿阵地,集中兵力固守东吁。
25日起,日军第55师团从西、南、东3个方向全力猛攻东吁,激战至26日晚,日军攻占了铁路以西的市区,但守军仍坚守铁路以东的主要市区。两日的激战,双方均付出较大的伤亡,日军自称:“攻击力量已达极限”。戴安澜知道以后作战将更加残酷,把22日写的一封家信交给通讯连长,要他战后设法送到家中。信中说:“此次奉命固守东吁,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第200师的防守苦撑到29日。此时,增援的新编第22师和第96师均受阻无法向东吁推进,而日军第56师团先头部队已于28日中午到达第55师团的位置,第200师处境更加艰难,有被围歼的危险。在此情形下,杜聿明决心命令第200师于29日晚突围。但史迪威坚决反对,并派他的参谋监督杜聿明实施他的攻击命令。杜聿明不为所动,最后还是下了第200师撤出东吁的命令。在新22师的接应下,第200师安全地从东吁撤离。
东吁保卫战是缅甸作战中,中英联军进行阵地防御战斗中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战斗,也是阵地防御战斗实施敌前撤退的一次成功的战例。远征军作战之英勇连其敌人也不得不承认,进攻东吁的日军第55师团在其记录中说:“当面敌人是重庆军第200师,其战斗意志始终旺盛。尤其是担任撤退掩护任务的部队,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虽说是敌人,也确实十分英勇,司令官饭田中将及其部下对其勇敢均表称赞”。
日军攻占东吁后,第55、第18师团沿东吁至曼德勒轴线向彬文那进攻,第56师团从右翼沿东吁至腊戍公路向垒固进攻,第33师团从左翼沿伊洛瓦底江两岸向仁安羌进攻。
在日军第33师团的攻击下,英军于4月15日放弃仁安羌向北撤退。日军发觉英军这一动向后,迅速突进仁安羌,并切断仁安羌以北的两处公路,16日将英缅军第1师全部和装甲第7旅一部后路切断,将7000英缅军及500余名美国传教士、各国记者和侨民包围于仁安羌。英军反复攻击均告失败,粮弹告竭,又无水源,陷于绝境。史迪威命令孙立人的新38师解英军之围。17日,孙立人令第113团连夜向仁安羌进发。18日晨,第113团开始向日军发起攻击,激战至16时,日军被迫放弃阵地;被围英军同时展开突围战,苦战一日,但毫无进展。19日凌晨4时30分,第113团渡过宾河对日军阵线展开全面进攻,反复冲杀,激战至15时与英军取得联系,至18时,终于将日军阵地攻破,迫其向伊洛瓦底江溃退。此次战斗给日军第213联队以歼灭性打击,解了7千余英军之围,救出传教士、新闻记者500余人。战斗结束后,远征军将从日军手中夺回的100多辆汽车和1000余头马匹等原数归还英军。
第113团以寡击众,亦付出重大代价,战死3营长张琦以下204人,伤318人,全团伤亡近半。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千人的兵力,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英国人更是将仁安羌突围比作第二个敦克尔刻大撤退,英国女王第一次将“帝国司令”勋章授予孙立人这位外籍将领;罗斯福授予孙立人“丰功”勋章。后来,仁安羌解围战被选为美国西点军校以少胜多的范例,作为战术课的教材。1944年8月,孙立人升任新1军军长。
日军第56师团的进攻也在迅速推进。至4月25日,已直逼腊戍,形势日趋严峻。蒋介石电令罗卓英,当前作战以保守腊戍为主,但史迪威、罗卓英仍坚持进行曼德勒会战,没有以主力增援腊戍。29日,日军轻易占领腊戍。腊戍是滇缅公路通向云南的必经之地,占领腊戍,等于断绝了中国军队的后退之路。4月30日,日军向远征军第66军发起进攻,不到半天,第66军即被打散。尔后,日军一部北上,5月3日占八莫,8日占领与云南仅隔高黎贡山的缅北重镇密支那;一部东进,5月5日占领滇缅公路上重要桥梁惠通桥西端,完全断绝了中国远征军回国道路。
4月25日,蒋介石电告史迪威等,命令远征军向中国边境转移。至8月初,远征军一部败退至印度集结,一部败退至云南集结。
缅甸之战,日军是作了周密计划后实施的,进展迅速。而中国远征军则是仓促入缅作战,与英军无统一作战计划,加之地形不熟、语言不通、气候不适、情报不灵,作战一直极为被动。这就使得1942年远征军入缅作战损失极为惨重,远征军共103000人,最后死伤44300人,失踪11880人,损失达56480人。
远征军1942年入缅作战,历时半年,转战1500公里,取得了一些局部战斗的胜利,但虽经浴血奋战,付出重大代价,也未能挽回缅甸战场的颓势,没有达到与英军协守缅甸、保卫滇缅公路的战略目的。
缅北、滇西反攻战:异国扬威与绝地大反击败退野人山
远征军战败撤退,遭受的失败更为惨重。
史迪威、罗卓英率部分远征军向印度转移,杜聿明则率部分远征军向云南方向突围。由于滇缅公路及其它战略要点均在日军控制之下,杜聿明率部闯入了惨绝人寰的野人山。
胡冈河谷,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它位于缅甸最北方,由达罗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组成,山高林密,不见天日。据说原来